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鼻樑
鼻樑為人體解剖部位名稱,首見於明代醫家王肯堂所著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書中稱其為「鼻柱」,屬鼻部重要結構之一。在中醫理論中,鼻樑不僅為外在形體之一部,更與臟腑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可反映內在生理病理變化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所屬
鼻樑正中為督脈所過之處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,故鼻樑之狀態可反映陽氣盛衰。此外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鼻旁,手陽明大腸經亦有絡脈分布,故鼻樑異常可能與脾胃、大腸功能失調相關。 - 五臟對應
中醫認為鼻為肺之竅,而鼻樑作為鼻部主幹,其色澤、形態與肺氣強弱相關。若肺氣虛弱,可見鼻樑色白或塌陷;若肺熱壅盛,則可能顯現紅赤或腫脹。另據《靈樞·五色》所述,鼻部亦與脾相關,鼻樑青暗可能提示肝氣犯胃或脾虛湿盛。 - 氣血盛衰之象
鼻樑豐潤挺拔者,多屬氣血充足;若見塌陷或扭曲,可能為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重病耗傷氣血所致。小兒鼻樑青筋浮露,傳統中醫常認為與肝風或積滯有關。
臨床應用
- 望診要點:歷代醫家重視鼻樑之色澤變化。如鼻樑黯黑見於虛勞,可能與腎精虧損相關;若見黃滯,則多屬濕困脾胃。
- 病證关联:鼻樑疼痛或局部腫脹,可辨證為風熱犯肺或胃火上炎,常見於鼻淵(鼻竇炎)或疔瘡等病症。
- 針灸調理:針刺督脈之素髎穴(位於鼻尖)或 nearby穴位,可通調鼻部氣血,改善鼻塞、鼻衄等症狀。
古籍考據
除《證治準繩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》提及鼻柱屬「面王」部分,與人中相連,為望診重要區域;《諸病源候論》則載有「鼻柱壞爛」之症,與疠風(麻風病)相關,反映古人對鼻樑病變之觀察。
中醫對鼻樑之論述,結合形骸與內在機能,體現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,為診療鼻疾或相關內科病症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