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钚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钚銚為中醫學中經穴之別名,所指即為「環跳穴」。以下就其定位、功用及相關學理詳述如後:


一、穴位定位與歸經

環跳穴(GV30)屬足少陽膽經之要穴,位於臀區,具體位置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(尾骨尖上約2寸凹陷處)連線之外1/3與內2/3交點處。取穴時宜側臥屈股,當股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中。


二、名稱考據與別名

「钚銚」之名,考其源流,或與古代經穴異稱傳承有關。除「環跳」外,古籍亦載其別名為「樞中」「髀厭」,皆與其解剖位置及主治功效相應。
《針灸甲乙經》言:「環跳,在髀樞中,側臥伸下足,屈上足取之。」可見其名「樞中」強調該穴位處髖關節(古稱「髀樞」)之動態樞紐特性。


三、主治功效與機理

環跳穴為足少陽、足太陽兩經之交會穴,其主治範圍廣袤,主要功效如下:

  1. 通絡止痛:善治腰腿痹痛、坐骨神經痛(中醫稱「腰尻痛」「腿股風」),因膽經循行「過季脅,下合髀厭中」,刺激本穴可疏利少陽氣機,散寒濕之邪。
  2. 疏筋利節:針對下肢痿痺、髖關節活動不利(如「筋急」或「樞紐不利」),透過調節膽經氣血,緩解筋脈拘攣。
  3. 驅風除濕:配合陽陵泉等穴,可治風濕流注於下肢之腫痛,此與其所在肌肉豐厚處、易蘊濕邪之特性相關。

四、針刺技法與配伍

  1. 針刺手法:直刺1.5~3寸,針感多向下肢放射,古稱「得氣如電」。
  2. 經典配穴
    • 配陽陵泉、懸鐘,治下肢痿痹(「髓會絕骨」與「筋會陽陵」相佐)。
    • 配風市、委中,療腰腿牽掣痛(太陽、少陽同治)。

五、古籍記載與理論依據

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環跳主冷風濕痹不仁,風疹遍身。」此論呼應其驅風活血之效;而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環跳能醫腿股風」,強調其對下肢風邪痺阻之專效。從經絡學而言,膽經「主骨所生病」,故本穴亦間接影響骨節功能,與現代解剖中坐骨神經通路相契合。


以上為「钚銚(環跳)」之中醫理論闡釋,內容涵蓋定位、主治及古典文獻支持,以備學者考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