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怠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怠惰」釋義

「怠惰」在中醫學中主要與「精氣不足」相關,尤其見於老年人。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提及:「巨陽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。」此段論述指出,人體恢復能力與精氣盛衰密切相關,其中「不精者」即精氣虛弱者,需較長時間恢復,此即「怠惰」之病理基礎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精氣與怠惰之關係

「精氣」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,涵蓋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。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,藏於腎;後天之精由水穀精微化生,賴脾胃運化。若精氣虧虛,則臟腑功能衰退,表現為精神不振、肢體倦怠、行動遲緩等「怠惰」之象。《靈樞·天年》曰:「五十歲,肝氣始衰……九十歲,腎氣焦,四臟經脈空虛。」說明隨著年齡增長,精氣自然衰減,怠惰之症漸顯。

臟腑失調與怠惰

  1. 腎精虧虛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。若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則腦失所養,見反應遲鈍、記憶力減退、嗜臥懶動。
  2. 脾氣虛弱: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虛則水穀不化,氣血不足,形體失養,故見四肢乏力、怠惰嗜臥。《脾胃論》云:「脾胃之氣既傷,而元氣亦不能充,而諸病之所由生也。」
  3. 心氣不足:心主神明,心氣虛則神疲、意志消沉,甚則懶言少動。
  4. 肝氣鬱滯: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致肝鬱氣結,久則氣機壅滯,表現為情緒低落、行動遲緩,亦屬怠惰範疇。

氣血與怠惰

《素問·調經論》曰:「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。」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養不及,故氣血兩虧者常見怠惰無力、面色萎黃、心悸短氣等症。

怠惰之辨證分型

  1. 腎精虧耗型:見腰膝痠軟、耳鳴健忘、動作遲緩,脈沉細。
  2. 脾氣虛弱型:伴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,脈濡緩。
  3. 心脾兩虛型:兼心悸失眠、面色無華,脈細弱。
  4. 肝鬱脾虛型:症見情緒抑鬱、脅脹噯氣、倦怠懶言,脈弦細。

怠惰之病機總屬虛多實少,治療當以補益為主,兼調氣機。古籍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凡倦怠無力者,總由陽氣不足。」故溫補陽氣、填精益髓為常用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