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毒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毒痢

毒痢,為中醫病名,屬痢疾之一,因熱毒熾盛,蘊結腸道所致。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二,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、縱慾過度,或久積冷熱邪氣相關。患者因過食辛辣酒醴、生冷厚味,或房勞耗傷精血,致腸胃枯澀,邪毒內蘊,化熱成痢。

病因病機
毒痢之成,主因熱毒深重,侵襲腸絡。其病機可分為三類:

  1. 飲食所傷:過食辛熱酒醴或腐敗之物,濕熱毒邪內生,腐蝕腸道。
  2. 正虛邪陷: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精血,腸胃失潤,邪毒乘虛內結。
  3. 冷熱失調:外感暑濕疫毒,與腸中積滯相搏,化火成毒,灼傷血絡。

臨床表現
毒痢之證兇險,下痢特徵明顯:

  • 痢下五色:膿血夾雜,或如爛魚腸、豚肝,穢濁腥臭。
  • 腹痛如絞:毒熱壅滯,氣血不通,痛勢劇烈,裡急後重。
  • 心煩躁擾:熱毒上攻,擾及心神,可見口乾舌燥、身熱譫語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,苔黃膩或焦黑,脈滑數或弦急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當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為主,佐以調氣活血。

  1. 主方加減
    • 茜根丸(《世醫得效方》):茜草根、黃芩、黃連等,專清腸道熱毒。
    • 三黃熟艾湯合忍冬藤、白頭翁、馬齒莧:增強解毒涼血之效,適用於熱毒熾盛者。
  2. 隨證配伍
    • 若血熱妄行,加赤芍、丹皮以涼血散瘀。
    • 氣滯腹脹者,配木香、枳實行氣導滯。

相關疾病
西醫學中,毒痢可見於中毒性細菌性痢疾急性阿米巴痢疾壞死性腸炎等疾患,其病勢急驟,與中醫所述「毒痢」特徵相類。

鑑別與延伸
毒痢與一般「熱痢」有別,後者熱象較輕,痢下赤白,而毒痢則熱毒更甚,傷絡損陰。古籍中另載「疫毒痢」,屬毒痢之重證,多夾時行疫氣,可參《溫病條辨》治法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臨床應用當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