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著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著輕
「身著輕」一詞,源自《靈樞·根結》所述「皮膚薄著,毛腠夭膲」,意指人體肌膚瘦薄緊貼於骨,形體呈現纖弱之態。此形態與中醫理论中的「形气不足」密切相關,反映氣血虛弱、經絡失養的生理狀態,屬「形骸不充」之範疇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氣血與形骸之關聯
中醫認為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」,氣血充盈則肌肉豐潤,反之則「著骨而顯」。若氣虛血少,肌膚不得溫煦濡養,則呈現皮薄緊貼、形體消瘦之象,此即「身著輕」的病理表現。
《內經》提及「脾主肌肉」,脾胃虛弱時,水穀精微化生不足,四肢百骸失養,可導致形體瘦削、肌膚不榮,甚則「毛腠夭膲」(毛髮枯槁、腠理萎縮)。 - 經絡與體態
經絡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若經脈空虛,尤其是陽明經氣衰少(如《靈樞·經脈》言「陽明虛則宗筋縱」),會影響肌肉的豐滿度。此外,肺主皮毛,肺氣不足者,皮毛失於宣發,亦可能顯現皮薄貼骨之貌。 -
先天與後天因素
- 先天稟賦:腎為先天之本,若腎精虧虛,骨骼發育雖或完整,但肌肉不充,形體纖弱。
- 後天失調:長期勞倦、飲食不節或久病耗傷,皆可致脾肺氣虛,形成「身著輕」之體徵。
辨證延伸
「身著輕」常見於虛證,如:
- 氣虛證:伴倦怠乏力、語聲低微,宜補益脾肺。
- 陰虛證:兼見顴紅咽乾,肌膚乾燥無澤,需滋陰潤燥。
- 血虛證:面色蒼白、唇甲色淡,當養血和營。
此體徵亦與「羸瘦」「大肉陷下」等古典描述相類,均提示正氣內損,可作為診察虛損病機的參考依據。
古籍相關論述
除《靈樞》外,《難經·十四難》論及「損脈」時,提到「形肉脫者死」,強調形體消削與預後的關聯;《諸病源候論》則稱「虛勞之人,身瘦著床」,進一步將此形態與慢性虛損聯繫。
「身著輕」不僅為外觀描述,更是內在氣血陰陽失衡的外顯,需結合四診探求病本,不可徒治其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