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博愛心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博愛心鑑》
《博愛心鑑》,又名《痘疹博愛心鑑》、《痘疹全書博愛心鑑》,為明代醫家魏直所撰,成書於西元1525年。此書專論痘疹(即天花與麻疹類病症),為中醫痘疹專著之一,其內容以氣血理論為核心,提出獨特之辨證體系與治法,對後世痘疹治療影響深遠。
學術思想與理論基礎
魏直認為,痘疹之成因根本於氣血失和,故治療首重「扶正抑邪」。其辨證分為「順、逆、險」三法:
- 順證:氣血調和,痘疹透發有序,屬輕症,預後良好。
- 逆證:氣血逆亂,痘疹透發不暢,多伴高熱、神昏等危候。
- 險證:氣血虛衰或壅滯,痘疹難以透達,病情兇險,易生變證。
治法與主方
魏直主張以「溫補」為大法,尤其強調補益脾胃與元氣,認為此乃痘疹透發之關鍵。其代表方劑為保元湯(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肉桂),此方旨在溫補氣血、托毒外出,成為後世治療虛性痘疹之重要參考。
學術評價
《博愛心鑑》之理論雖自成一家,然其過度強調溫補,忽視熱毒壅盛時清解之法,清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等對此略有批評,認為須兼顧寒熱虛實,不可偏執一端。
版本流傳
此書現存版本包括明代原刻本、日本翻刻本、清代校刊本,並收錄於《痘疹大全八種》中,為研究明清痘疹醫學之重要文獻。
中醫理論延伸
痘疹於中醫屬「溫病」範疇,傳統分為「痘」(天花)與「疹」(麻疹等)。治法上,除魏直之溫補派外,另有主張「清熱解毒」者(如《萬密齋痘疹心法》),或「透表涼血」者(如《葉天士幼科要略》),反映中醫辨證之多元性。清代溫病學派興起後,更強調「衛氣營血」辨證與痘疹之關係,補足早期專著之不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