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癒五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病癒五戒,為中醫養生專有名詞,指病患初癒之際須謹守的五項禁忌,旨在調和氣血、固護正氣,避免因行為失度導致疾病復發或變生他證。此說源自傳統中醫「病後防復」之治未病理念,以下分述其內涵與醫理:


一戒過於勤勞(防勞復)

中醫認為「勞則氣耗」,病後元氣未充,過度體力或腦力勞動易損傷脾肺之氣,致衛外不固。尤以「房勞」「形勞」「神勞」為甚,《素問·舉痛論》言「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皆越」,當以「小勞漸進」為則,如華佗主張「人體欲得勞動,但不當使極耳」,契合「久病傷腎」之論,腎主作強,過勞暗耗腎精,不利康復。


二戒飲食無節(防食復)
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」,病後脾胃運化力弱,驟進肥甘厚味易致「食積化熱」或「痰濕內生」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特列「瘥後勞復食復篇」,指出「病新瘥,人強與穀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」,輕則脘痞噯腐,重則引動餘邪。尤忌生冷黏膩之物,恐傷脾陽,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所言「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則脾胃乃傷」。


三戒內寒(防重感)

病癒者「營衛失調,腠理不密」,易受外邪。朱丹溪云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然病後陽氣未復,冒寒飲冷可致「寒邪直中三陰」或「新感引動伏邪」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「病後衣被單薄,則寒從外受;過食生冷,則寒自內生」,二者皆戕伐陽氣,尤須避忌。臨床常見「少陰感寒」而復發熱病者,即因腎陽未充之故。


四戒色欲(防色復及陰陽易)

《千金要方》明言「病新瘥,未滿百日,氣力未平復而犯色欲者,皆死」,此雖峻語,實警示「腎精耗損」之險。腎為先天之本,病後精血未充,房勞易致「相火妄動」,或見「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」等虛損證。傷寒學派更重視「陰陽易」之變(男女病後交媾互染餘毒),如《傷寒論》載「其人身體重,少氣,腹裡急,陰中拘攣」,即屬熱病後房勞傷精之候。


五戒憤怒(防氣復)

情志失調為中醫病因「內傷七情」之首,《景岳全書》稱「怒氣傷肝,肝氣橫逆,乘脾犯胃」。病後氣機未暢,慍怒易致「肝陽上亢」或「肝鬱化火」,常見脅痛、眩暈、嘔逆等症。朱震亨《格致餘論》強調「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,尤其溫病初癒者,肝風易動,暴怒可誘發「厥陰風木內擾」而現驚搐。


此五戒貫穿中醫「扶正祛邪」核心思想,與《內經》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相呼應,體現病後調攝當以「固本培元」為先,非僅限於行為禁忌,實蘊藏臟腑氣化、經絡流注之深層醫理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孫思邈、李杲等皆有闡發,形成系統性病後調護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