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並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並合」之闡釋

「並合」為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意指「歸併綜合」,即對陰陽、氣血、臟腑等多重因素進行全面分析與整合,以達至辨證論治之目的。此詞首見於《素問·方盛衰論》:「持雌失雄,棄陰附陽,不知並合,診故不明。」文中指出,若醫者偏執一端,未能統觀陰陽消長與氣血盛衰之整體關係,則診斷易失其精準。

一、「並合」於中醫理論之意涵

  1. 陰陽並合
    中醫強調陰陽互根互用,兩者須動態平衡。《內經》提出「陰平陽秘」為健康之基,而「並合」即要求醫者辨證時須兼顧陰陽之消長。如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病」既有寒化證(陰盛陽衰),亦有熱化證(陰虛陽亢),需透過並合陰陽屬性,方能準確立法。
  2. 五行生剋並合
    臟腑功能依五行相生相剋而運作。如肝(木)鬱可乘脾(土),亦可侮肺(金),此時需並合五行關係,而非孤立治肝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即主張「調脾胃以安五臟」,體現並合臟腑互動之思維。
  3. 脈證並合
    診脈須與症狀相互參照。如《瀕湖脈學》指出,同一「弦脈」可主肝鬱、痛證或痰飲,需並合患者之寒熱虛實表現,方可定病機。

二、「並合」與辨證論治之應用

  1. 八綱辨證之統整
    表裏、寒熱、虛實、陰陽八綱非獨立存在。如「表寒裏熱」證,須並合解表散寒與清泄裏熱之法,方選大青龍湯,體現表裏雙解之並合思維。
  2. 方劑配伍之並合
    經典方劑如「桂枝湯」即蘊含並合原則:桂枝(陽)配芍藥(陰)以調營衛,生薑(散)佐大棗(收)以和脾胃,展現藥性相反相成之整合。
  3. 經絡氣血之調和
    針灸取穴注重「上下並合」,如《標幽賦》云:「交經繆刺,左有病而右畔取。」四肢穴位搭配(如合谷配太衝)即透過並合氣血通路以增強療效。

三、古代醫家對「並合」之發揮

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擅長並合六經與臟腑辨證,如「少陽陽明合病」用大柴胡湯和解攻下並行。明代張景岳更直言:「診病必須參合脈證,不可偏執。」強調四診合參為並合之具體實踐。

綜言之,「並合」不僅為診斷方法,更是中醫整體觀之核心體現,要求醫者於複雜病機中統籌多方,以達「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」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