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虛裡實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表虛裡實證
表虛裡實證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患者同時存在「表虛」與「裡實」的病理狀態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,多因衛氣虧虛,外邪乘虛內傳,或由內傷飲食、痰濕瘀血積滯於裡所致。
病機與病因
-
表虛:
- 衛氣不固,腠理疏鬆,常見於素體氣虛或久病耗傷正氣者。
- 外邪(如風寒、風熱)侵襲肌表,因衛外無力,邪氣未解而留滯。
- 症狀表現為惡風、自汗、脈浮緩等,屬營衛失調之象。
-
裡實:
- 外邪內傳,或飲食積滯、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鬱結於裡,阻滯氣機。
- 邪盛於內,臟腑功能失調,常見於陽明腑實證或少陽鬱熱證。
- 症狀如腹滿疼痛、大便不通、煩躁譫語、脈沉實等,反映實邪內結之候。
證候特點
- 表裡同病:既有表虛之惡寒發熱、汗出脈浮,又兼裡實之腹脹便秘、拒按、舌苔厚膩等。
- 虛實夾雜:衛氣不足為虛,內有痰瘀食積為實,治療需兼顧扶正與祛邪。
演變與相關證型
- 若表虛未解,邪氣全入於裡,可轉為純粹之裡實證(如陽明腑實)。
- 若裡實未除,進一步耗傷正氣,可能轉為表裡俱虛,或虛實寒熱錯雜之證。
- 與「表寒裡熱」「表裡俱實」等證型需鑑別,後者無衛氣不足之象。
中醫理論依據
- 《傷寒論》提及表證未罷而裡熱已成時,需權衡解表與攻裡之先後,如桂枝加大黃湯證即為表虛兼裡實之例。
- 後世溫病學派亦重視表邪內陷與裡滯互結的關係,如暑濕挾滯、邪伏膜原等,均可能呈現表虛裡實之態。
此證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核心思想,臨床須細察表裡虛實之輕重,方能擬定合宜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