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邪入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表邪入裡

病證名,指外感病初期表現為表證,後因邪氣強盛、正氣不足,或治療失當,導致表邪未能透解,反而內傳入裡的病理過程。此證候反映外邪由淺入深、病勢加重的變化,屬「由表及裡」的傳變形式,為中醫外感病辨證的重要概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盛正虛:若患者正氣虧虛,防衛能力不足,邪氣易突破表層防禦,內犯臟腑。
  2. 失治誤治:表證階段未及時發散解表,或用藥過汗傷陽、過寒傷氣,反引邪內陷。
  3. 邪氣特性:某些病邪(如暑濕、溫毒)本性趨裡,或夾內傷(如痰飲、瘀血),更易內傳。

臨床表現

表邪入裡時,原有表證(如惡寒、發熱、頭痛、脈浮)減退或消失,轉現裡證特徵,包括:

  • 熱邪入裡:不惡寒反惡熱,煩渴引飲,面赤尿黃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或滑數。
  • 寒邪入裡:脘腹冷痛,嘔吐泄瀉,肢冷倦臥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  • 濕邪內陷:胸脘痞悶,身熱不揚,大便黏滯,苔膩脈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表證與裡證的轉化:原表證症狀減輕,裡證症狀漸顯,如惡寒轉為但熱不寒。
  2. 舌脈變化:苔色由白轉黃,脈象從浮轉沉,反映病位深入。
  3. 臟腑定位:根據具體症狀判斷邪入何臟何腑(如肺熱咳喘、胃熱口渴、腸熱下痢)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六經傳變:太陽表邪可內傳陽明、少陽,甚或直中三陰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:「太陽病,發汗太過,遂漏不止,惡風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」即為過汗傷陽,表邪未解而陽氣已虛之例。
  • 衛氣營血傳變:溫病學中,表邪(衛分證)未解,可內傳氣分、營血,出現高熱、神昏、斑疹等。

表邪入裡的辨證,需結合病程、體質及用藥史,分析邪正消長與病勢動向,為後續治療(如清裡熱、溫中散寒等)提供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