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里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表里傳

在中醫學中,「表里傳」是指外感病邪由表證直接傳變為里證的過程,此概念源於《傷寒論》的六經辨證體系,特別強調三陽經與三陰經之間的病理傳變關係。

表里傳的定義與機制

「表里傳」一詞首見於元代王好古所著《此事難知·太陽六傳》,其謂:「太陽表證直接傳變為少陰裡證。」此現象多因外邪侵襲人體後,正氣未及抗邪,或誤治(如當攻下而未攻、當發汗而未發),導致邪氣內陷,從陽經(表)深入陰經(裏)。《證治準繩·傷寒》進一步闡釋:「太陽傳少陰腎水,名曰表傳裏。為病急當下而反不攻不發,所以傳裡也。」

經絡表里關係與傳變

根據《素問·熱論》王冰注,六經之間存在表里配屬關係:

  • 陽明經(表)與太陰經(裏)
  • 少陽經(表)與厥陰經(裏)
  • 太陽經(表)與少陰經(裏)

當病邪從陽經傳入相表里的陰經時,即稱為「表里傳」。例如:

  1. 太陽傳少陰:太陽為寒水之經,少陰為腎水之臟,外邪若直中少陰,可見「少陰寒化證」(如四肢厥冷、脈微細),或「少陰熱化證」(如心煩、咽痛)。
  2. 陽明傳太陰:陽明燥熱未清,內傳太陰脾土,可轉化為腹滿、下利等太陰虛寒證。
  3. 少陽傳厥陰:少陽樞機不利,邪陷厥陰,可能演變為寒熱錯雜之厥陰病(如消渴、氣上撞心)。

表里傳的臨床特徵

表里傳的關鍵在於「由表入里」的驟然性,常見以下特點:

  • 病情加重:表證未解而迅速出現里證,如太陽病惡寒未除,驟然轉為少陰之但欲寐、脈沉。
  • 正虛邪陷:多因患者正氣不足(如少陰陽虛),或誤用汗、下法,導致邪氣內侵。
  • 經臟同病:涉及相表里之經絡與臟腑,如太陽經邪傳少陰腎,可能併發「少陰病」的腎陽虛衰症狀。

與其他傳經方式的區別

表里傳不同於「循經傳」(按六經順序傳變)或「越經傳」(跳躍式傳變),其特異性在於:

  1. 表里經絡的直接轉化:無需經過中間經絡,如太陽可直傳少陰。
  2. 病理關聯性:相表里的經絡與臟腑功能相互影響,如少陽病影響厥陰肝的疏泄功能。

理論淵源與發展

《傷寒論》雖未明文提出「表里傳」一詞,但其辨證體系已隱含此理,如少陰病「反發熱脈沉」即暗示太陽少陰表里同病。後世醫家如王好古、王肯堂等進一步歸納此現象,並納入外感病傳變規律之中。

綜上,「表里傳」體現中醫對外邪深入途徑的動態觀察,尤其重視陰陽經絡間的病理聯繫,對臨床辨析病勢轉歸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