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解裡未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表解裡未和

定義
「表解裡未和」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感表證雖已解除,然體內裡證尚未調和。此證多因外邪入裡後,體內留有痰飲、食滯、瘀血等病理產物,或陰液耗傷,導致臟腑氣機失調所致。其特點為表邪已去,但裡證未平,呈現一系列內在失衡的臨床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飲內停:表邪入裡,影響肺脾運化,水濕聚而成痰飲,停積於胸膈或脅下,阻遏氣機。
  2. 食滯不化:外感期間脾胃受損,運化失常,宿食積滯於中焦,導致升降失司。
  3. 瘀血阻絡:熱邪或寒邪內鬱,血行不暢,形成瘀血,阻滯經絡臟腑。
  4. 陰液虧損:外感熱病耗傷津液,或發汗過度,導致陰分不足,虛熱內生。

臨床表現
根據《傷寒論》所述,此證可見以下症狀:

  • 水飲證候:心下痞硬滿、引脅下痛、短氣,此為水飲停聚胸脅,氣機受阻所致。
  • 嘔逆與下利:乾嘔、嘔逆,或兼下利,因痰飲或食滯擾亂胃腸升降。
  • 汗出特徵:汗出但不惡寒,反映表邪已解,然裡證未除,陽氣外越。
  • 頭痛發作有時:裡證影響氣血運行,清陽不升,濁陰上擾。

經典論述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明確指出:「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裡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」此條文揭示,當表證解除後,若見水飲內停之裡證,需以峻下逐水之法治療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逐水瀉飲:若屬水飲內停,方選十棗湯(甘遂、芫花、大戟),攻逐水邪,然須辨證精準,因藥力峻猛。
  • 消食導滯:若因食滯,可予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,調和中焦。
  • 活血化瘀:瘀血阻絡者,宜用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  • 滋陰清熱:陰傷者,則以增液湯或青蒿鱉甲湯養陰透熱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表裡同病」區別:後者為表證與裡證並存,治療須表裡雙解;而「表解裡未和」專指表邪已去,獨存裡證,治法以調和內臟為主。

理論延伸
此證體現中醫「先表後裡」的治療原則,強調外感病須先解表,待表邪盡除,方可治裡。若過早攻裡,恐致表邪內陷,加重病情。後世醫家亦據此發展出「裡和表自解」之論,認為調和內在氣血陰陽,亦有助於外邪的徹底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