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辨證施治綱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辨證施治綱要
《辨證施治綱要》乃一部綜合性中醫典籍,由北京市中醫醫院集體編撰,196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刊行付梓。該書結構井然,內容精要,以實用為旨,深得臨床醫家推崇。
概述
開篇先闡明中醫辨證論治之整體觀念,強調"司外揣內"之診斷原則,揭示人體臟腑經絡與外在徵象之密切關聯。概述部分奠定全書理論基礎,闡明中醫學"整體審察"、"四診合參"之基本特點。
四診詳述
是書對傳統四診方法有系統陳述:
望診:詳論神色、形態、頭面五官、舌象等觀察要點。其舌診部分尤為精細,辨析數十種舌質、舌苔變化與病機之關係。
聞診:闡述聽聲音、嗅氣味之技巧,如語言高低、呼吸粗細、咳嗽特徵等,均與臟腑盛衰相應。
問診:訂立"十問歌"為綱,重視發病過程、寒熱汗痛、飲食二便等資訊採集,兼顧時令氣候、居處環境之影響。
切診:除脈診二十七脈外,尚包含按診要領,如腹診之痞滿、壓痛,對辨別藏府病位深具價值。
辨證體系
該書精要彙集中醫五大辨證體系:
臟腑經脈辨證:以五行生剋為綱,詳述五臟(肝心脾肺腎)六腑(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)之生理病理特點,及十二經脈循行與病症關聯。
八綱辨證:闡明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、陰陽八綱之辨證規律,尤重真假寒熱與虛實夾雜之複雜證候辨析。
六經辨證:遵循《傷寒論》之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傳變規律,解說各經綱證與變證之診斷標準。
衛氣營血辨證:闡釋溫病由表入裡之層次演變:衛分證見發熱微惡寒;氣分證見但熱不寒;營分證見身熱夜甚、神昏;血分證見耗血動血。
三焦辨證:分上、中、下三焦論述濕溫病機,上焦主肺衛,中焦主脾胃,下焦主肝腎,揭示濕熱病邪之傳變途徑。
審證求因
特設專篇探尋病症本源,強調"審證求因"乃中醫辨治關鍵。內含:
- 六淫致病特點(風性開洩、寒性收引、暑多夾濕等)
- 七情內傷機理(怒傷肝、喜傷心等)
- 飲食勞逸失宜之影響
- 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之形成
治療大法
治法總則首重"治病求本",確立扶正祛邪、調整陰陽、三因制宜等基本原則。其特色在於強調"同病異治"與"異病同治"之靈活運用。
常用治法分類詳實:
- 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應用時機
- 內服外治配合之妙用
- 藥物配伍之君臣佐使法則
- 針灸推拿與方劑之協同效應
方劑索引
書末附有實用方劑索引,按功效分類,簡述組成與適應證,便於臨床查閱。所載方劑多為經方及時方精要,如桂枝湯承襲《傷寒論》本源,銀翹散取自《溫病條辨》精華。
是書集診斷辨析與治療施為於一體,理論密切結合實踐,論述簡明而義理精深,足為中醫臨床之重要參考。其編排系統分明,對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之傳承發揚,具有承先啟後之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