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辨證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辨證錄》乃清代醫家陳士鐸所撰之綜合性醫書,凡十四卷,另附《脈訣闡微》一卷。該書託名岐伯、張仲景所傳,約成書於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。全書以六經辨證為綱,兼融臟腑、氣血辨證之要,涵蓋內科、外科、婦人科、小兒科等百餘類病證,計分傷寒、中寒、中風等一百二十六門,詳述七百餘證候。
其辨證體系獨具匠心,每證必先列病狀,次析病機,再立法則,終擬方藥。尤擅以「反詰辨疑」之術層層推演,如論中風一證,先設「何以四肢不舉」之問,繼以「非盡屬痰火」之辨,終明「真陽虛衰」之本,體現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精髓。書中處方用藥別開生面,如治消渴創「玉液煎」(石膏、知母佐以肉桂),暗合「陽中求陰」之旨;療癰疽善用金銀花至兩許,佐以當歸補血,顯露「扶正祛邪」之妙。
該書辨證特色有三:首重症狀鑒別,如區分「真頭痛」與「厥頭痛」,以「痛連腦髓」與「痛在經絡」為辨;次詳藥量增減,同一方中黃連用分、錢、兩之差,即分治心下痞、熱痢、狂證;末附特殊煎法,如治陽亢失眠者,囑「煎藥成傾入水中冷服」,取「從治」之意。
歷代醫家對其評價不一,如陸懋修讚其「辨證如老吏斷獄」,然亦指出「脈診闡發未盡」之憾。清道光年間錢松刪訂為十卷本,更名《辨證奇聞》。現存版本除康熙原刻外,尚有乾隆「槐蔭堂藏板」、光緒「善成堂鐫」諸本,民國時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流布最廣。今傳排印本雖經刪節,然書中「五行互治」「臟腑別通」等論述,仍為研究中醫辨證思維之重要文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