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毒蟲所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毒蟲所傷

定義
毒蟲所傷為中醫病名,泛指因有毒昆蟲、蠕蟲叮咬或螫刺所致之皮膚瘡傷。此症記載於《瘍科選粹》卷七,多因蟲毒侵襲肌膚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甚則毒邪內攻,引發全身症狀。

臨床表現
患處常見紅腫、癢痛,或現瘀斑、水皰,嚴重者局部腫硬劇痛,甚則蔓延至周圍組織,致面目腫脹。若毒邪內侵,可伴隨惡寒發熱、頭痛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不同蟲毒特性各異,如蜂毒多致灼痛,蜈蚣咬傷易見局部壞死,蚊蟲叮咬則以瘙癢為主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蟲毒屬外感邪氣,其性多兼風、火、濕熱。蟲咬後毒液注入肌膚,阻滯經絡,氣血失和,化熱生瘀。輕者僅局部反應,重者毒邪循經內傳,擾亂臟腑,尤以心肝受擾為甚,可致譫妄、抽搐等危候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清熱解毒:選用二味拔毒散(雄黃、白礬)外敷,或鮮蒲公英、馬齒莧搗爛塗患處。
    • 消腫止痛:以醋調五靈脂末,或如意金黃散局部敷貼。
  2. 內治法

    • 清熱涼血:仙方活命飲加減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),佐以紫花地丁、野菊花增強解毒之效。
    • 活血通絡:若瘀腫明顯,加丹參、紅花;神昏者合用安宮牛黃丸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風毒型:患處瘙癢劇烈,腫勢遊走,宜疏風解毒,用消風散。
  • 火毒型:紅腫灼痛,身熱口渴,黃連解毒湯主之。
  • 濕毒型:潰爛滲液,加蒼朮、黃柏化濕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蟲傷「急宜艾灸傷處,引毒外出」;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蟲毒攻心,當速投犀角地黃湯」。此類記載豐富了蟲傷治法,臨床須辨蟲毒性質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