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臂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臂痺

臂痺為中醫病證名,屬痺證範疇,特指手臂疼痛並牽連肩胛部位的病證。其病因病機多與氣血虛弱、風邪侵襲相關,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筋骨失養而發為痺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不足:患者素體血虛,或久病耗傷氣血,以致經脈空虛,風寒濕邪乘虛侵襲,痺阻於臂部經絡,引發疼痛。《金匱翼·痺證統論》提及:「臂痺者,臂痛連及筋骨,上支肩胛,舉動難支,由血弱而風中之也」,即強調血虛風入為關鍵病機。
  2.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凝聚於手三陽經或手三陰經,阻滯氣血,尤以風邪為主。《素問·痺論》云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」,風性善行,故臂痺疼痛常遊走不定,或上延肩胛。
  3. 經絡淤滯:局部勞損或外傷,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久而成瘀,加劇痺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要症狀為手臂疼痛,可牽涉肩胛骨區域,活動時加重,甚則舉臂困難。
  • 或伴隨麻木沉重感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。
  • 證型偏風勝者,痛處遊移;偏寒者,痛如錐刺;偏濕者,肢體困重。

治療方藥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十味剉散(出自《金匱翼》):適用於血虛風痺,組成多含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等養血祛風之品。
    • 桑枝煎:取桑枝切片炒香後水煎,桑枝性平,善通上肢經絡,兼祛風濕利關節,為治療臂痺常用藥。
    • 辨證加減:風重加防風、羌活;寒甚加附子、桂枝;濕盛加蒼朮、薏苡仁;血瘀加桃仁、紅花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針灸:取手陽明大腸經(如肩髃、曲池)、手少陽三焦經(如外關)等穴位,以疏通經氣。
    • 推拿:循經揉按或點揉阿是穴,舒筋活絡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提出臂痺與「筋脈失養」相關,治療需兼顧養血舒筋;《類證治裁》則強調「調氣血為本」,佐以散邪通絡之法。

總結
臂痺以本虛標實為特點,臨床需辨析氣血虛損與外邪偏盛,靈活用藥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