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辟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辟穀
辟穀,又稱卻穀、斷穀、絕穀、絕粒、休糧等,為古代養生術語,源自先秦方家與後世道教之煉養方法,指不食五穀雜糧以調養身心。此法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《卻穀食氣》篇,後載於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,提及張良「導引不食」,並服辟穀藥以配合行氣之術。歷代養生家視其為祛病延年之方,尤盛於漢唐時期。
中醫理論與辟穀
中醫認為,飲食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,然過度攝穀食易積滯濕濁,反致經絡壅塞。辟穀之原理,在於透過節制穀物攝取,減輕脾胃負擔,使氣機得以疏通,進而激發先天元氣之運化。《黃帝內經》雖未直言辟穀,然其「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」之養生觀,與辟穀調節陰陽、清淨形神之目標相通。
三尸與辟穀
道教煉養家提出「三尸」(亦稱三蟲、三彭)之說,認為此為潛伏人體之邪祟,依賴穀氣存活,並誘發貪慾、病害。辟穀斷絕穀氣以削弱三尸,可達「腸清身輕」之效,如《抱朴子》所述:「欲得長生,腸中當清;欲得不死,腸中無滓。」部分文獻記載,修習者長期辟穀後「顏如少童」,或與氣血暢通、濁陰得泄相關。
辟穀之實踐形式
辟穀並非完全絕食,而需輔以特定食藥與行氣之法:
- 服餌:以藥材或草木替代穀食,如《抱朴子·仙藥》列舉茯苓、黃精、朮等,具補益精氣、調和臟腑之效。
- 食氣:結合吐納導引,以吞吐自然之氣養形,如《雲笈七籤》載「吸風飲露」之術,強化氣血循環。
- 漸進斷穀:先減食、後擇性斷穀,使機體緩慢適應,避免驟然虛耗。
歷史流變與爭議
唐代後,辟穀因違反飲食常規且需嚴苛條件,實踐者漸稀。部分醫家質疑其可行性,如孫思邈雖錄辟穀方,亦強調「食療不愈,然後命藥」,反映中醫重視脾胃顧護之基調。然其概念仍影響後世「輕斷食」、「調息養氣」等養生法,成為傳統醫學中探討人體自癒力之特殊案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