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辟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辟穀:古代養生術與現代認知
辟穀,又稱闢谷、卻穀、去穀、絕穀、絕粒、卻粒、休糧等,是古代中國的一種養生術,指暫時或長期不食五穀糧食,而以其他方式維持生命的修煉方法。這一術語早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就有所記載,帛書中有專篇《卻谷食氣》,可見其起源悠久。據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記載,張良在養病期間實行「導引不食」,其解釋為「服辟穀藥而靜居行氣」,即配合服藥和呼吸調息來達到健康目的。
辟穀的理論與方法
道教觀點與「三蟲」理論
道教煉養家認為人體內有「三蟲」(又稱三屍、三彭)作祟,三蟲依靠谷氣為生,若斷絕五穀攝入,三蟲無以存活,人便能更長壽。如《北史·李先傳》中提到一位修士「服氣絕粒數十年,九十餘,顏如少童」,即為此理論的例證。
實施方式
- 飲食調整:辟穀並非完全斷絕飲食,而是用某些植物類食物(如《抱朴子內篇·仙藥》列舉的20餘種草藥)和飲水代替五穀。
- 氣功輔助:辟穀常結合氣功,如「卻谷食氣」,通過呼吸調息與內煉來平衡能量代謝。
- 階段性練習:初期可能部分減少主食攝入,逐步過渡到完全不食五穀。
辟穀的發展與衰微
辟穀在漢唐時期頗為盛行,受到道教修行者的推崇,被認為能養生延壽甚至助修成仙。但由於與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相悖,且需特定環境條件,實施難度極大,因此實際奉行者有限。此外,道教內部對辟穀的有效性也存在爭議,後來道教叢林制度出現後,辟穀的影響進一步減弱。
現代養生視角與注意事項
現代醫學對辟穀的看法較為謹慎,認為其可能有助於短期內調整代謝、促進身體排毒,但長期不食五穀可能導致營養失衡,甚至危害健康。因此:
- 科學評估:個人進行辟穀前應評估自身健康狀況,了解可能的風險與益處。
- 專業指導:在專業人士的監督下進行,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引發不良反應。
- 漸進過渡:從減少五穀攝入逐步過渡到階段性辟穀,不建議完全斷絕主食。
總結
辟穀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養生術,在歷史上有一定的養生與修煉意義,但也受時代條件和修行環境的局限。在現代,辟穀可作為一種短期養生方式,但應避免迷信或極端操作,始終將健康安全置於首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