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辟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辟除之中醫釋義
「辟除」為中醫術語,意指祛除、排除體內外邪氣或病邪,屬治療原則之一。其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所載:「然必從其經氣,辟除其邪,除其邪則亂氣不生。」強調順應經脈氣機運行,驅逐邪氣以恢復機體平衡。
理論依據
- 邪正交爭:
中醫視疾病為「正氣」與「邪氣」相互作用之結果。若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、疫癘之氣,或內生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滯留,皆需透過「辟除」之法祛邪外出,如發汗解表、清熱解毒、化痰逐瘀等。 - 經絡氣機疏通:
《內經》提出「從其經氣」為辟除前提,意指遵循經絡氣血運行規律。如針灸之「瀉法」,或藥物歸經引導,皆旨在疏通壅滯,使邪有出路。
臨床應用
-
外感病邪之辟除:
- 風寒表證:以辛溫解表藥如麻黃、桂枝發汗祛邪,符合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原則。
- 溫病初起:以金銀花、連翹等清熱解毒,透邪外達,防邪內陷。
-
內生病理產物之辟除:
- 痰濕:運用半夏、陳皮燥濕化痰,或茯苓、薏苡仁淡滲利濕,導邪從二便出。
- 瘀血:以川芎、紅花活血化瘀,或蟲類藥如地鱉蟲破血逐瘀,消除積滯。
與其他治法之關係
「辟除」常與「扶正」並用,如《傷寒論》之「扶陽祛邪」;然急證、實證當以祛邪為先,所謂「邪去則正安」。另如「辟穢」一法,屬廣義辟除,多用芳香藥(如蒼朮、藿香)化濁避疫,防病邪侵襲。
綜言之,辟除之法涵蓋內外治術,核心在於辨明邪氣性質與病位,因勢利導,使機體復歸「陰陽自和」之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