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辟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辟辟
在中醫學中,「辟辟」一詞用於描述一種特定的脈象特徵,主要見於《黃帝內經》等古典醫籍。此脈象的特點為「促而堅」,即脈搏急促且堅硬,觸之如彈石,象徵腎氣衰敗、真臟脈現,屬危重症候。
古典文獻依據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明確記載:「死腎脈來,發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,曰腎死。」唐代醫家王冰註解:「辟辟如彈石,言促又堅也。」意指此脈如同拉緊的繩索突然鬆脫,或如彈射的石子般急促硬實,反映腎之真氣耗竭,無法濡養脈道,故脈失去柔和之性,呈現剛勁無根之態。
脈學與臟腑理論
-
脈象機理
- 腎脈特性:正常腎脈應沉而柔和,表現為「石脈」,即沉實有力但帶韌性。若出現「辟辟如彈石」,則為腎陰腎陽俱虛,脈失陰液潤澤,陽氣外越,形成緊促硬實之象。
- 真臟脈:此脈屬「真臟脈」之一,為臟腑精氣外露、無胃氣之象。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提到「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辟辟然」,表明腎氣已絕,預後不良。
-
臨床意義
- 病機關聯:此脈多見於久病耗傷、陰陽離決之證,如腎衰竭、癥瘕積聚晚期,或高熱傷陰、亡陰亡陽之際。
- 與其他脈象鑑別:
- 「奪索」:脈來如索突然斷裂,散亂無序,主陰陽離散。
- 「彈石」:強調脈之堅硬與急促,兩者並提時,凸顯腎氣暴脫之危象。
現代中醫解讀
現代脈學研究中,此類脈象或對應於心血管系統严重病變時的「短促堅硬脈」,可見於尿毒症、重度心功能不全等病。然古典脈診更重「神氣」與胃氣有無,故「辟辟脈」不僅是物理特徵,更是臟腑功能潰敗的綜合表現。
「辟辟」作為中醫獨特的脈學術語,體現了古人对脈象精微變化的深刻觀察,亦彰顯了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智慧。透過此脈象,可窺見腎臟精氣存亡之關鍵,成為判斷疾病預後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