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痺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痺熱詳論

痺熱,又稱「熱痺」,乃中醫痺證之一類,首見於《素問·痺論》:「其熱者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痺熱。」此段經文揭示痺熱之病機核心在於陽氣偏盛,陰津相對不足,導致邪熱壅滯經絡,氣血受阻而發為痺證。以下從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深入剖析。

一、病因病機探微

  1. 陽盛陰虛,熱邪內熾
    《內經》所言「陽氣多,陰氣少」,意指患者素體陽熱偏亢,或久病耗陰,致陰液虧虛,無法制約陽熱。此時外感風濕熱邪,或飲食辛辣積熱,內外合邪,化熱成毒,流注關節肌腠,發為痺熱。
  2. 經絡壅滯,氣血失暢
    熱邪特性燔灼黏滯,易與濕邪膠結,阻遏氣機。經脈氣血受熱邪燔灼,津液耗傷,運行遲滯,故見關節紅腫熱痛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明:「熱痺者,濕熱流注肢節,灼筋爍骨而痛。」

二、臨床特徵辨識
痺熱典型表現可歸納為三方面:

  • 局部灼痛:關節或肌肉處灼熱劇痛,遇冷稍緩,觸之熱感明顯,甚則拒按。
  • 紅腫變形:病位常見紅腫突起,皮膚光亮,久病者可見關節畸形,《症因脈治》稱「肢節煩疼,腳膝腫赤」。
  • 兼見熱象:或伴身熱汗出、煩渴、尿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全身陽熱之徵。

三、類證鑑別
需與以下痺證區分:

  • 行痺:以遊走性疼痛為主,熱象不顯,屬風邪偏盛。
  • 著痺:痛處固定且重著麻木,乃濕邪困阻所致。
  • 痛痺:劇痛遇寒加重,為寒邪凝滯之候。

四、治法源流
歷代醫家對痺熱之治多宗「清熱通絡,涼血除痺」之法:
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主張用「白虎加桂枝湯」清瀉陽明經熱,兼通太陽之表。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推崇「宣痺湯」清熱化濕,活血止痛,尤適濕熱膠結之證。
  • 針灸取穴以陽陵泉、曲池、大椎等瀉熱要穴為主,配合局部阿是穴刺絡拔罐,引熱外泄。

五、古籍選注
《類證治裁》云:「熱痺,由陰虛陽亢,經絡蓄熱,症見骨節痛腫,脈數口渴。」強調陰虛內熱為本,外顯熱痺為標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《醫學入門》則指出:「痺之初起,元氣未虛者,當急驅其邪;久病正虛者,宜兼補陰血。」提示辨證需分新久虛實。

痺熱一證,實為中醫痺病體系中具鮮明火熱特質者,其辨治關鍵在於釐清熱邪來源(外感伏邪、內生鬱火)與兼夾病邪(濕、瘀、毒)。透過經絡辨證與氣血津液辨證交互參照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