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痺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痺氣

痺氣為中古典籍所載之病名,首見於《靈樞·官針》,屬氣血運行痹阻所致之證候範疇。《黃帝內經》將其病理歸因於「陽氣少,陰氣多」的內環境失衡,強調陰盛陽虛、氣機滯澀為發病核心。《素問·逆調論》直言:「是人多痺氣也,陽氣少、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」指出患者陽虛陰盛,氣血溫煦不足,致肢體畏寒如浸冷水,並伴隨痛感,此為痺氣典型之證。

病因病機
痺氣之成,根源於陰陽氣血失和。《聖濟總錄·痺氣》闡明:「痺氣內寒者,以氣痺而血不能運,陽虛而陰自勝也。」意指陽氣虛衰,無力推動血行,陰寒之氣乘虛踞留經絡,氣血凝泣,脈道不通,遂現身痛、肢冷等症。此與《內經》「營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通」之論相呼應,提示痺氣兼具本虛(陽氣不足)與標實(寒凝血瘀)之雙重病理特徵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以下主症:

  1. 身冷如溺寒水:陽氣不達肌表,陰寒內盛,自覺軀體冰冷,甚者如涉寒泉。
  2. 頑麻疼痛:氣血痹阻,經脈失養,痛處固定,或伴重着麻木,遇寒加劇。
  3. 行動不利:氣滯血瘀,久則筋肉失濡,可致關節屈伸欠靈。

此類證候易與風寒濕痺混淆,然痺氣更強調「陽虛內寒」之體質基礎,與外邪誘發之痹證有所不同。

治法與方藥
《內經》首推針灸通絡,取穴多選陽經以激發陽氣,如足三里、關元等。後世醫家據其「陽虛陰勝」病機,發展出溫補通痺之法,代表方劑如下:

  • 溫補鹿茸丸:以鹿茸、肉蓯蓉等峻補元陽,佐以當歸、川芎活血,適用於陽虛甚而血滯者。
  • 補益黃芪丸:重用黃芪益氣助陽,配伍桂枝、細辛溫通經脈,針對氣虛兼寒凝之證。
    其他如當歸四逆湯、附子湯等,亦可隨證加減,總以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為則。

與「痺證」之鑑別
雖同屬痺阻之疾,痺氣重在「氣」之痹滯,病位偏裏,多由內傷陽虛而起;痺證(如行痺、痛痺、着痺)則多因外感風寒濕邪,病位偏表,二者治療大法迥異。然臨床常互為因果,如痺氣日久可招外邪,外痺久戀亦傷陽氣,故須辨明標本。

理論延伸
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發,認為痺氣與「眞氣虧虛」相關,主張「治痺當先補氣」,完善了從虛論治的體系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提出「痺氣屬裏寒」,用藥宜參附、乾薑等溫裏之品,深化了對陽虛致痺的認識。

(按:痺氣一證,現代中醫多歸入「陽虛寒凝證」或「血瘀寒凝證」範疇,然其古典病名及專論仍為辨證之重要參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