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鼻竇
鼻竇,在中醫學中亦稱「鼻孔」,與人體呼吸、氣機升降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云:「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頑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」此處「鼻洞」即指鼻竇,其功能失常可致涕液外流不止,反映氣機阻滯、清竅失養之病機。
中醫對鼻竈的認識
鼻竇屬「清竅」之一,為肺繫之外候。肺主氣,開竅于鼻,鼻竇的通暢與否,直接關係肺氣的宣發與肅降。若肺氣失宣,或風寒、風熱之邪外襲,可致鼻竅壅塞,涕液分泌異常,甚則引發「鼻淵」(類似現代醫學的鼻竇炎)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肺和則鼻能知香臭」,強調肺氣調和對鼻竇功能的重要性。
鼻竇與經絡的聯繫
鼻竇與多條經脈相連,尤以手足陽明經為要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循行於鼻旁,若陽明經熱盛或氣滯,可致鼻竇腫痛、涕黃稠;而督脈上行至鼻柱,亦與鼻竅功能相關。此外,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,其經氣異常亦可影響鼻竇,如風寒客於太陽,常見鼻塞流清涕。
病因病機
鼻竇病變多因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,或內傷臟腑(如肺、脾、腎虛損)所致。常見證型包括:
- 肺經風熱:鼻塞涕黃、嗅覺減退,伴發熱惡風,舌紅苔薄黃。
- 膽腑鬱熱:涕濁如膿、氣味腥臭,伴頭痛目眩,脈弦數。
- 脾虛濕困:涕白黏稠、鼻塞日久,倦怠乏力,舌淡苔白膩。
- 腎陽不足:涕清稀難斂,遇寒加重,腰膝酸冷,脈沉細。
調治原則
中醫治鼻竇病變,首重辨證論治。外感實證以疏風宣肺、清熱解毒為主,如蒼耳子散加減;內傷虛證則需益氣健脾、溫腎固本,如補中益氣湯或腎氣丸化裁。針灸常取迎香、印堂、合谷等穴,以通調經氣。此外,導引法(如「鼻功」按摩)亦有助疏通鼻竅氣血。
鼻竇之生理病理,貫穿中醫整體觀,既反映外在邪正鬥爭,亦內應臟腑盛衰,臨證需結合四診,細察病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