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腔氣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鼻腔氣味
鼻腔氣味,又稱「鼻出臭氣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鼻腔散發異常氣味,常伴隨膿樣黃濁鼻涕排出。此症多因風火熱毒鬱滯鼻竅,或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濁邪上蒸鼻部而成。
病機與證型
-
風火熱毒鬱蒸
- 此為鼻腔氣味最常見之病因,屬「鼻淵」(類似現代醫學之鼻竇炎)範疇。因風熱外襲,或肝膽鬱火內生,上攻鼻竅,灼傷津液,化為膿涕,並伴有腥臭氣味。
- 臨床表現為鼻塞、涕黃黏稠、頭額脹痛、口乾咽燥,舌紅苔黃,脈象弦數。
-
濕熱蘊結
- 脾胃濕熱內蘊,運化失司,濕濁上泛鼻竅,久則化熱成膿,氣味濁臭。
- 常見鼻涕量多且臭穢,鼻黏膜腫脹,伴有胸悶、食欲不振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
氣陰兩虛,邪毒久留
- 久病體虛,肺脾氣陰耗傷,無力驅邪,致使腐敗之濁涕滯留鼻竅,氣味腥腐。
- 可見鼻涕黏稠量少但臭味明顯,鼻腔乾燥,伴有乏力、低熱,舌淡紅少津,脈細弱。
-
惡症警示(鼻淵癌)
- 若鼻腔氣味惡臭難忍,鼻涕中夾血絲,且頸部出現腫塊,需警惕「鼻淵癌」(類似鼻腔或鼻竇惡性腫瘤)。此為邪毒深陷,腐蝕血肉之危候,屬晚期病症。
中醫理論探討
中醫認為鼻為肺之竅,然與五臟皆有關聯。鼻腔氣味之生成,除肺熱壅盛外,亦與肝膽火逆、脾胃濕濁、腎虛火浮等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」,說明肝膽熱邪上擾可致鼻病;而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載「鼻氣不和,則津液壅塞,涕唾稠濃」,強調津液代謝失常對鼻症的影響。
歷史文獻記載
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鼻淵濁涕,如膿腥臭,此膽熱移於腦也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辨析鼻淵分虛實,實者多因風熱,虛者則責之氣虛或陰虛。古籍中對鼻腔異味多歸於「鼻淵」「鼻痔」等範疇,並強調需辨明寒熱虛實以論治。
相關術語
- 鼻淵:以鼻流濁涕、鼻塞頭痛為主症,可分風熱、膽熱、脾虛等證型。
- 腦漏:古稱鼻淵重症,形容涕久流不止如髓溢。
- 鼻痔:鼻腔赘生物(如息肉),偶伴腐臭分泌物。
鼻腔氣味作為症狀,其辨證需結合全身表現,細察病源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