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鼻衝

鼻衝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乃足太陽膀胱經之腧穴,亦稱「曲差」。該穴位於頭部,當額角髮際直上,神庭穴旁開1.5寸處,即前髮際正中直上0.5寸,旁開1.5寸之分際。《醫宗金鑒》載其「主治頭風目眩,鼻塞涕衂」,蓋其位置鄰近鼻竅與目系,故與頭面五官之疾息息相關。

經絡歸屬與氣血特性
鼻衝屬足太陽膀胱經,此經為陽脈之海,主一身之表,其氣上行頭項,通調陽氣。該穴氣血豐沛,兼具升清降濁之效,故能疏泄頭面風熱,開竅通鼻。

主治功能

  1. 鼻疾:因膀胱經「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」,其支脈絡鼻,故鼻衝可調理鼻塞、鼻衄、鼻涕不止等症,尤擅解風熱壅肺所致之鼻竅不利。
  2. 頭目疾患:足太陽經「從巔入絡腦」,穴居額角,能疏泄風陽,緩解頭痛、目眩、視物不明等症。
  3. 神志不寧:此穴鄰近督脈與足少陰經之交會區域,間接影響神庭,故古籍載其兼治「癲疾煩滿」,然臨床運用較少。

刺灸法
《針灸甲乙經》云:「刺入三分,灸三壯。」今多以針刺為主,針尖平刺或斜刺0.3~0.5寸,得氣為度。因頭皮血脈豐富,施術需避開動脈,手法宜輕緩。

穴名考據
「鼻衝」之意,一說指其氣血上行衝鼻,能開鼻竅;另說「衝」通「衡」,喻其調和頭面氣機之功。而「曲差」之名,則源於膀胱經至此分枝曲折,氣血運行有參差交會之象。

此穴雖為別名,然其定位與主治與「曲差」無異,後世醫籍多統稱「曲差」,然「鼻衝」之名仍見於早期文獻,可窺古人對穴性之直觀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