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督脈之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督脈之別

督脈之別,又稱督脈絡脈,為中醫經絡學說中十五絡脈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其為督脈主幹分出的支脈,具有聯絡經脈、調和氣血之功能,與督脈共同調節人體陽氣之運行。

經絡循行

據《靈樞》記載,督脈之別「挾膂上項,散頭上,下當肩胛左右,別走太陽,入貫膂」。其具體循行路徑如下:

  1. 起始:從督脈的長強穴(尾骨端下)分出。
  2. 主幹:沿脊柱兩側(膂)上行至項部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。
  3. 分支
    • 一支散佈於頭部,與諸陽經氣相聯。
    • 另一支從肩胛部分出,走向足太陽膀胱經,深入脊柱旁的肌肉(膂)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溝通陰陽: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其絡脈進一步聯絡足太陽膀胱經(陽經),強化陽氣之布散。
  2. 調和背俞:通過與膀胱經的聯繫,影響背俞穴(五臟六腑之氣輸注處),間接調節臟腑功能。
  3. 統攝經氣:協助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維持人體直立、平衡及精神活動。

病候表現
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督脈之別異常時,可出現:

  • 實證:脊柱強直、頭重昏脹(陽氣壅滯)。
  • 虛證:頭部搖動不定、腰背鬆軟無力(陽氣不升)。

與其他經絡的關係

督脈之別與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,二者同屬陽經,於項背部交會,共司人體背部氣血之輸布。此外,透過膀胱經背俞穴,進一步影響五臟六腑之氣化功能。

臨床應用

古代醫家認為,針灸或推拿督脈之別所過之處(如長強、百會等穴),可調理陽虛、腦病及脊柱相關疾患。其理論亦為「督脈灸」等外治法提供依據,用以溫通陽氣、祛除寒濕。

督脈之別作為經絡系統的重要分支,體現中醫「經絡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」的整體觀,對理解氣血運行與疾病傳變具深遠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