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督脈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督脈穴詳解

督脈為人體奇經八脈之一,起於小腹內,下出會陰,沿脊柱上行至頭頂,再向前下行至鼻柱,止於上唇繫帶處。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,故有"陽脈之海"之稱,與任脈共同構成陰陽二脈之主幹。

督脈穴位總覽

據《針灸甲乙經》及《醫宗金鑒》等經典記載,督脈共計28穴,其循行路線及穴位如下:

  1. 長強穴(少陰所結):位於尾骨端下,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,為督脈之起始穴,亦為督脈與足少陰腎經之交會穴。
  2. 腰俞穴:在骶部,當後正中線上,適對骶管裂孔。
  3. 陽關穴(腰陽關):位於腰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  4. 命門穴:位於腰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,為人體元氣之根本。
  5. 懸樞穴:在腰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  6. 脊中穴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  7. 中樞穴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  8. 筋縮穴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  9. 至陽穴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  10. 靈臺穴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  11. 神道穴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  12. 身柱穴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  13. 陶道穴(足太陽會)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。
  14. 大椎穴(足三陽會):位於頸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,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之交會穴。
  15. 啞門穴(陽維會):在頸部,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.5寸,第1頸椎下,為督脈與陽維脈之交會穴。
  16. 風府穴(陽維會):在頸部,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,枕外隆凸直下,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,為督脈與陽維脈之交會穴。
  17. 腦戶穴(足太陽會):在頭部,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.5寸,風府上1.5寸,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。
  18. 強間穴:在頭部,當後髮際正中直上4寸(腦戶上1.5寸)。
  19. 後頂穴:在頭部,當後髮際正中直上5.5寸(腦戶上3寸)。
  20. 百會穴(足太陽會):在頭部,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,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。
  21. 前頂穴:在頭部,當前髮際正中直上3.5寸(百會前1.5寸)。
  22. 囟會穴:在頭部,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(百會前3寸)。
  23. 上星穴:在頭部,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。
  24. 神庭穴(足太陽、陽明會):在頭部,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.5寸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、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。
  25. 素髎穴:在面部,當鼻尖的正中央。
  26. 水溝穴(手、足陽明會):在面部,當人中溝的上1/3與中1/3交點處,為督脈與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。
  27. 兌端穴:在面部,當上唇的尖端,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。
  28. 齦交穴:在上唇內,唇繫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。

此外,督脈尚與足太陽膀胱經的風門穴及任脈的會陰穴相交會。

特殊穴位解析

後溪穴雖非督脈本經穴位,但《針經指南》記載:"後溪通督脈",為八脈八穴之一。後溪穴屬手太陽小腸經,位於手掌尺側,微握拳,當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,因其與督脈氣血相通,故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督脈相關病症。

督脈功能與主治

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,具有調節陽經氣血、統攝真陽之功能。其主治範圍廣泛,主要包括:

  • 脊柱強痛、角弓反張等經脈循行部位病症
  • 神志病如癲狂癇、驚悸失眠等
  • 熱病、瘧疾等外感病症
  • 頭面五官病症如頭痛、目赤腫痛、鼻淵等
  • 臟腑病症如陽氣不足、遺精陽痿等

督脈穴位各具特色,如大椎穴為退熱要穴,百會穴為升陽舉陷之要穴,命門穴為補腎壯陽之要穴,水溝穴為急救醒神之要穴等。歷代醫家對督脈穴位的運用積累了豐富經驗,形成了獨特的治療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