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本草經集注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《本草經集註》是中國古代藥學著作,由梁朝醫學家梁弘景於五世紀末編撰而成。本書是《神農本草經》現存最早的注釋本,除了包括《神農本經》中的365種藥物外,還增加了《名醫別錄》中記載的365種藥物,共計730種。書中除了補充了原書的序言部分,還引入了「諸病通用藥」的體例,方便查找藥物。在基礎的三品分類的基礎上,又進一步分成了玉石、草木、蟲獸、果、菜、米食以及有名且較少使用的類別。書中對於藥物的產地、採集、炮製以及具體臨床應用等方面,都有很多補充和說明。

原書早已佚失,其主要內容僅保存在《證類本草》等其他書籍中。此外,還有一種在敦煌出土的唐代以前的殘卷寫本,但僅存有序言部分。1955年,羣聯出版社根據這個殘卷出版了影印本。

以下是《本草經集註》的原文:

卷一

序例

治病、養性、益智、延年等,藥物有不同的用途。治病的方法,需要先審慎瞭解病因,然後才能知道該使用哪種藥物。如果對病因不清楚就隨意使用藥物,則藥物的使用就不會合適,反而使病情無法得到改善。病因有內在的和外在的。內在的病因是指五臟六腑之間的氣血不和,導致各種疾病。外在的病因是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六種邪氣,導致各種疾病。對於內在的病因,應該使用內服藥物來治療;對於外在的病因,應該使用外用藥物來治療。內服藥物進入人體的各個器官,調和氣血,消除病症。外用藥物則應用於皮膚和毛髮,散去六種邪氣,消除病症。藥物的使用有毒與無毒之分。有毒的藥物性質強烈,能致人死亡。無毒的藥物性質和平,能治療疾病。使用有毒藥物時,應該先審慎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然後再使用。如果不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隨意使用藥物,則有毒藥物會反而傷害人體。藥物的使用有寒熱之分。寒性的藥物能消除熱症,而熱性的藥物能消除寒症。使用寒熱藥物時,也需要先審慎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然後再使用。如果不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隨意使用藥物,則寒熱藥物反而會傷害人體。藥物的使用有補瀉之分。補藥性質滋養,能補益人體;瀉藥性質攻伐,能排除人體的穢物。使用補瀉藥物時,同樣需要先審慎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然後再使用。如果不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隨意使用藥物,則補瀉藥物反而會傷害人體。藥物的使用有升降之分。升藥性質輕盈,能使人體湧動上升;降藥性質沉重,能使人體沉降下來。使用升降藥物時,同樣需要先審慎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然後再使用。如果不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隨意使用藥物,則升降藥物反而會傷害人體。藥物的使用有散收之分。散藥性質能疏散結塊;收藥性質能收斂止痢。使用散收藥物時,同樣需要先審慎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然後再使用。如果不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隨意使用藥物,則散收藥物反而會傷害人體。藥物的使用有燥濕之分。燥藥性質乾燥,能除濕症;濕藥性質滋潤,能生濕症。使用燥濕藥物時,同樣需要先審慎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然後再使用。如果不瞭解該藥物適用於哪種病症,隨意使用藥物,則燥濕藥物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