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督脈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督脈病
督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主統攝全身陽氣,貫通脊柱,上達巔頂,下絡於腎,故其經氣異常可引發多種病證。中醫古籍對督脈病的記載甚詳,其症狀多與脊柱、頭腦及陽氣失調相關。
病因病機
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總督諸陽,若因外邪侵襲、內傷虛損,或經氣運行不暢,則可導致督脈氣血失和,出現實證或虛證。
主要症狀
- 脊強反折:督脈行於脊裡,經氣受阻則脊柱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,如《素問·骨空論》所言:「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」
- 沖疝:氣逆上沖,少腹疼痛,並伴二便不利,此因督脈與衝脈相關,氣機逆亂所致。
- 頭重高搖:虛證則清陽不升,頭部沉重,動搖不穩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:「虛則頭重,高搖之。」
- 癃、痔、遺溺:督脈絡腎,司二陰,若氣化失常,可致小便不利、痔瘡或遺尿。
- 癲癇風癇:督脈上通於腦,陽氣亢逆或不足,可引發成人癲病或小兒驚風,如《脈經》云:「大人癲病,小兒風癇。」
證型與治療
-
實證(脊強、癲狂):
- 治法:疏通經氣,祛邪瀉實。
- 用藥:羌活、荊芥、秦艽等祛風通絡;黃連清熱,附子溫陽散寒。
- 方劑:蘇合香丸開竅醒神,藿香正氣散化濕和中。
-
虛證(頭重、遺溺):
- 治法:升提陽氣,補益督脈。
- 用藥:川芎、白芷升清止痛;鹿茸、龜板補益精血。
- 方劑:川芎茶調散疏風止痛,白芷丸祛風通竅。
經絡辨治
《靈樞》提及督脈別絡「長強」,若經氣異常,可針灸長強穴以調理虛實。實證取瀉法,虛證用補法,或配合膀胱經穴位(如大杼、腎俞)以加強療效。
督脈病涵蓋範圍廣泛,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,審其寒熱虛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