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髀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髀骨在中醫學典籍中為一多義名詞,其具體所指依不同醫籍及脈絡而異,茲分述如下:

  1. 股骨
    清代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明言:「髀骨,上端如杵,入於髀樞之臼,下端如槌,接於(骨行)骨,統名曰股,乃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,俗名大腿骨。」此說以髀骨為現代解剖學之股骨,主司下肢支撐與運動,其上端與髖臼構成髀樞(即髖關節),下端連接脛骨((骨行)骨),為下肢力學傳導之核心。中醫傷科處理跌打損傷時,尤重髀骨骨折之復位與氣血調和。
  2. 胯骨
    《素問·骨空論》提及:「尻骨空在髀骨之後。」此處髀骨或指胯骨(髖骨之一部),與尻骨(骶骨)相對應。胯骨屬「八髎」範疇,與督脈、膀胱經相交會,其骨空之說涉及針灸取穴與經氣輸注之理。
  3. 橈骨
    古籍《沿身骨脈論》載:「輔臂骨者髀骨。」此說將前臂外側之橈骨稱為髀骨,與尺骨共構臂部骨架。中醫經絡學中,手陽明大腸經循行過橈骨外緣,其氣血盛衰可影響齒痛、咽喉等症。
  4. 鎖骨
    同書《沿身骨脈論》另言:「橫髃骨之前者為髀骨,髀骨之中陷者缺盆。」此處髀骨實指鎖骨,其內側凹陷即缺盆穴(屬胃經),為十二經脈氣血匯聚之處。鎖骨古稱「柱骨」,與頸部「天柱」相應,傷科診治肩頸疾患時常察此骨之形位。
  5. 腓骨
    《傷科匯纂》指出:「脛骨旁生者(骨行)骨,亦名髀骨。」(骨行)骨即腓骨,與脛骨並列下肢,中醫視其為「輔骨」,主司小腿靈活轉側。足少陽膽經沿腓骨外側下行,故膽經濕熱鬱滯時,可見腓腸肌攣急。
  6. 肩胛骨
    該書亦載:「琵琶骨亦名髀骨。」琵琶骨為肩胛骨之俗稱,屬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所過,其位置偏斜可致肩背痛及上肢活動受限。古法整復肩胛脫位時,重視「筋與骨合」之原則。

綜觀之,髀骨之多重涵義反映中醫「同名異指」之特點,須結合上下文及臨床脈絡辨析。其理論根基於「骨度分野」與「經筋聯屬」,不僅為形骸架構,更與經脈氣血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整體觀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