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脊柱

脊柱,又稱「脊骨」、「背骨」,為中醫解剖學與經絡理論中之重要結構。其範疇涵蓋中醫學對骨骼形體與功能之認識,並與經脈循行、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以下分述中醫對脊柱之定義與內涵:


一、脊柱之解剖定位

  1. 部位名
    《靈樞·骨度》載:「項發以下至背骨,長二寸半。」此處「背骨」特指第七頸椎棘突(大椎穴)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,為督脈與諸陽經交會之處,亦為針灸取穴之重要標誌。
  2. 結構名
    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明言:「其骨一名脊骨……共二十一節,下盡尻骨之端。」此描述符合現代解剖之脊椎劃分(含頸椎7節、胸椎12節、腰椎5節,另計骶尾骨),然中醫更強調其整體性與節段間之氣血連屬。

二、中醫理論對脊柱之闡釋

  1. 督脈所主,陽經之海
    脊柱為督脈循行之幹道,《難經》稱「督脈者,起於下極之俞,並於脊裡,上至風府,入屬於腦。」督脈統攝一身之陽氣,脊柱之健康與否直接影響陽氣之升發與臟腑機能。
  2. 節段對應,臟腑連屬
    中醫認為脊柱各節段與臟腑存在特定關聯,如:

    • 上段(頸椎):連結「諸陽之會」頭部,失衡易致眩暈、目疾。
    • 中段(胸椎):對應心肺、脾胃,胸椎錯位可見胸悶、消化不良。
    • 下段(腰椎):主腎氣與下肢活動,病變多見腰膝酸軟、二便異常。
  3. 筋骨並重,氣血濡養
   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之觀點,脊柱需維持結構端正與周圍筋腱柔韌,方能確保氣血暢通。若外傷勞損或風寒侵襲,可致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,引發局部瘀阻或經絡閉塞。


三、脊柱相關病症與中醫辨治

中醫對脊柱病變之認識多從「經絡痹阻」、「氣滯血瘀」或「肝腎虧虛」立論,常見如:

  • 項痹(頸椎病):多因風寒濕邪客於太陽經,或長期勞損致氣血不足。
  • 腰痛(腰椎疾患):常責之腎虛髓空,或跌撲閃挫導致瘀血內停。
  • 脊強反折(僵直性病變):與督脈陽氣鬱遏有關,見於「痙病」等證候。

治療上兼顧局部與整體,手法正骨以復其位,針灸藥餌以調其氣,如艾灸大椎可温通陽氣,葛根湯加減緩解項背拘急。


四、養生調攝與脊柱保健
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主張透過導引(如八段錦「搖頭擺尾去心火」)、按摩督脈或背部俞穴(如命門、腎俞),以固護脊柱根本。日常需避風寒濕邪,久坐者當適時活動,避免「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」之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