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暴洩

病名釋義

暴洩又稱暴瀉,乃指泄瀉急驟猛烈之病症,特徵為大便突然傾瀉如水,來勢洶洶。此症在古典醫籍中多有記載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與《金匱翼》均有專論。病機上與太陽傳太陰、熱氣乘太陰等經絡傳變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暴洩之成因可分為兩大類:

1. 寒性暴洩

  • 病機特點:太陽經寒邪傳入太陰,導致大腸固攝失司
  • 臨床表現
    • 大便如水,夾雜小結硬塊
    • 欲起又下,欲了不了之裏急後重感
    • 小便清長
    • 伴隨身冷自汗、呼吸不暢
    • 脈象微弱
    • 可能出現嘔吐症狀
  • 經典記載: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,主張急用重藥溫補

2. 熱性暴洩

  • 病機特點:夏季暑熱之氣驟襲太陰,與濕邪相搏
  • 臨床表現
    • 瀉下如水注,即《內經》所謂"暴注下迫"
    • 腹痛煩渴
    • 面垢汗出
    • 脈象洪數或虛
    • 肛門灼熱疼痛
    • 糞質稀糜如湯
    • 嚴重者可伴嘔吐心腹絞痛,發展為霍亂
  • 經典記載:《金匱翼》明確指出其屬熱證性質

辨證分型

歷代醫家對暴洩有進一步分類:

  1. 熱瀉:即上述熱性暴洩,屬陽明與太陰同病
  2. 寒洩:即上述寒性暴洩,屬太陽太陰合病
  3. 緊病:指暴洩病勢急迫之特殊情況
  4. 霍亂樣暴洩:兼見嘔吐心腹絞痛者,已具霍亂特徵

方藥運用

歷代醫家針對不同性質暴洩提出相應方劑:

  • 寒性暴洩:主用漿水散等溫裡固澀劑
  • 熱性暴洩:當清熱利濕,古方多用芩連類配合利濕藥

鑑別要點

暴洩需與一般泄瀉鑑別:

  • 發病急驟程度不同
  • 每日瀉下次數與量有明顯差異
  • 全身症狀輕重不一
  • 脈象反應迥異,寒者多微,熱者多洪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