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暴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暴痺

暴痺為中醫病名,指突然發作之痺證,以經絡閉阻、氣血運行驟然受阻為主要病機。其名首見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:「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者也。」意指外感虛邪賊風趁正氣虛弱之際,驟襲經絡,導致肢體或關節突發疼痛、麻木、屈伸不利等症,發病急劇,與慢性痺證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突襲:以風、寒、濕三氣為主。《素問·痺論》云: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。」若邪氣勢盛,或人體衛外不固,邪氣驟中經絡,則發為暴痺。
  2. 正氣虛損:素體氣血不足,或勞倦內傷,致經脈失養,腠理疏鬆,外邪乘虛內侵。
  3. 氣血逆亂:情志所傷或飲食不節,導致氣滯血瘀,經絡驟閉,引發猝然痺痛。

臨床表現

暴痺多見肢體局部劇痛、僵硬、屈伸障礙,或伴麻木不仁,甚則肌肉攣急。其特點為起病急驟,或無明顯先兆,與「行痺」、「痛痺」、「著痺」等漸進性痺證不同。依邪氣偏勝,可有以下證型:

  • 風勝:痛處遊走不定,惡風。
  • 寒勝:痛勢劇烈,遇冷加重,得熱稍緩。
  • 濕勝:肢體沉重痠脹,或腫脹麻木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祛邪通絡:以發散外邪、疏通經絡為主。
    • 風邪偏盛:選用 防風湯(《宣明論方》),祛風活血。
    • 寒邪偏盛:可用 烏頭湯(《金匱要略》),溫經散寒。
    • 濕邪偏盛:宜 薏苡仁湯(《類證治裁》),除濕宣痺。
  2. 調和氣血:若兼氣滯血瘀,配 桃紅四物湯加減,以化瘀通絡。
  3. 針刺療法:取局部阿是穴及循經配穴,如風池、陽陵泉等,以瀉法驅邪;寒證可加灸法溫通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三痺:即行痺、痛痺、著痺,屬痺證分類,強調外邪偏勝與病程特點,而暴痺側重發病之驟急。
  • 厥逆:暴痺若兼四肢厥冷、脈沉緊,需辨是否寒邪深伏,與陽氣衰微之厥證相鑒別。

暴痺為急症,中醫強調「急則治標」,先袪其邪,後調本虛,然具體辨治仍需依個體證候而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