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督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督脊穴

定位與取穴
督脊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其定位方法為:先取大椎穴(第七頸椎棘突下)與尾骨尖端(窮骨)的連線,以此線全長為基準,從大椎再度向下量測相同距離,終點即為督脊穴。簡言之,該穴位於脊柱中線,約在胸腰段交界處,具體位置因個體脊柱長度差異而略有不同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督脊隸屬督脈所過之處,而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總攝一身之陽氣,主司人體的神志活動及脊柱功能。此穴鄰近脊中樞,中醫認為其能調節督脈氣血,具有醒腦開竅、熄風止痙之效,故歷代醫家多用於治療與「風」、「痰」相關的急症,如小兒驚風、癲癇發作時的脊背強直、角弓反張等症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癇證(癲癇):督脊為近代《經穴治療學》記載之「癲癇穴」,針對痰蒙清竅、肝風內動所致的癇證,灸之可平肝息風、豁痰定癇。
  2. 脊背強痛:若外邪侵襲督脈,或氣血瘀滯導致脊柱僵硬疼痛,刺激此穴可疏通經氣,緩解拘急。
  3. 小兒驚風:古代醫籍強調灸督脊治小兒急驚風,尤其伴隨抽搐、脊柱反張者,能鎮驚安神。

操作方法
傳統以艾灸為主:

  • 艾炷灸:3至5壯,適用於體質虛寒或急症。
  • 艾條溫灸:5至10分鐘,適合慢性調理。
    現代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5至1寸,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,但需注意針刺深度以避免傷及內臟。

配伍與延伸
督脊常與其他督脈穴位配伍,如百會大椎筋縮,共奏通調陽氣之效;若屬痰熱癇證,可加豐隆以化痰,或太衝以瀉肝風。此穴亦反映中醫「以長度比例取穴」的思維,與「同身寸」概念相呼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