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保衝大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保衝大夫
保衝大夫為金、元時期醫散官名銜之一,屬當時醫學官制中的重要職位。在中國古代,醫官制度除宮廷御醫外,另設散官階品,以區分醫者職級與職責。金代保衝大夫位列正六品,元代升為正五品,反映其於醫學行政體系中的地位。
醫散官制度與保衝大夫的定位
宋、金、元三代醫政制度漸趨完備,醫散官之設旨在規範醫者官階,便於朝廷管理與調配。此類官職多不直接參與宮廷診務,而負責醫政協調、醫學教育或地方醫事監管。保衝大夫雖非御醫,然因其品階,可能參與醫典編纂、藥材稽核,或督導地方醫館運作,屬兼具學術與行政職能之醫官。
金元醫學背景與保衝大夫的專業內涵
金元時期為中醫學術流派鼎盛階段,四大醫家(劉完素、張從正、李杲、朱震亨)各創學說,影響後世深遠。保衝大夫作為官方醫職,須通曉當時主流醫學理論,如寒涼派、攻邪派、補土派、滋陰派等學說,並能應用於臨床或醫政決策。其職或需考核醫者專業,確保符合官定醫術標準,體現朝廷對醫學專業化的重視。
官階變遷與歷史意義
從金至元,保衝大夫品階由正六品升至正五品,反映元代對醫事職權的擴大。此調整可能與元代廣設醫學機構(如廣惠司、回回藥物院)有關,需更高品階醫官統籌多元醫療體系。保衝大夫之銜亦見證金元時期醫學與官制的緊密結合,為研究中古醫政史之關鍵名目。
中醫專科關聯
若探討保衝大夫的專業範疇,或與方劑學、診斷學相關。金元醫家重視「古方新用」與辨證論治,保衝大夫恐需熟稔《和劑局方》等官修醫書,並掌握脈診、藥性配伍等實務知識。其職責可能延伸至監督藥材品質,如鑑別道地藥材(如金元時期推崇的懷慶地黃、上黨人參),以符合官方法定標準。
此官銜之存續,不僅標誌古代醫者的社會地位,亦凸顯中醫學在官僚體系中的專業化進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