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竇默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竇默(1196-1280年),字子聲,初名傑,後改名默,號漢卿,金元時期著名針灸醫家,廣平肥鄉(今河北肥鄉)人。其生平跨越金元之際,因戰亂避居河南期間,得遇名醫李浩,傳授「銅人針法」,遂精研針灸之術。另有一說,謂其曾受道人丘長生指點,醫術益進。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徵召,竇默皆隱居不仕,後因帝王微服親訪,方出任昭文館大學士,然其志仍在醫道。

學術貢獻與著作

竇默於針灸理論與臨床實踐均有卓越建樹,其著作多聚焦經絡辨證與針法操作,影響後世深遠:

  1. 《針經指南》
    系統闡述針灸基礎理論,強調「氣至有效」之說,詳述候氣、催氣手法,奠定元明針法流派基礎。書中結合《內經》與臨床經驗,論述補瀉手法與特定穴位的應用。
  2. 《標幽賦》
    以賦體撰寫的針灸名篇,凝練針灸核心理論,如「拯救之法,妙用者針」闡明針灸急救價值;「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」揭示局部診察與經絡辨證關聯。此賦被後世視為針灸歌訣範本。
  3. 《流註指要賦》
    專論子午流注針法,結合時辰與經脈氣血流注規律,提出「按時取穴」的治療原則,對時間醫學在中醫針灸的應用具開創性意義。
  4. 《銅人針經密語》
    可能參酌宋代銅人腧穴模型,探討穴位定位與深淺刺法,部分內容反映金元時期對解剖定位的實證傾向。
  5. 《瘡瘍經驗全書》(後人輯錄)
    雖非竇默親撰,但匯集其外科診療經驗,記載癰疽療瘡的針藥並治之法,體現其「外病內治」的整體觀。

學術特色

  1. 重氣血調和
    竇默臨床注重「調氣為上」,在《標幽賦》中提出「先詳多少之宜,次察應至之氣」,強調針刺需依據患者氣血盛衰調整手法。
  2. 發展補瀉手法
    繼承《內經》迎隨補瀉,並創「寒熱補瀉」法,主張「動退空歇,迎奪右而瀉涼;推內進搓,隨濟左而補暖」,將手法與溫涼效應結合。
  3. 融合儒醫思想
    其針灸理論滲透儒家「中庸」思想,如《指迷賦》言「刺虛者須其實,刺實者須其虛」,體現攻補平衡的治療哲學。

竇默之學說上承《內經》《難經》,下啟明清針灸流派,尤以「流注針法」與「氣至理論」對後世影響顯著。其著作雖部分散佚,現存文獻仍為研究中醫針灸學史的重要依據,於金元醫學史上佔有關鍵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