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胞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胞痺(膀胱痺)詳述
定義與病機
胞痺,又稱膀胱痺,是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的病症之一。《素問·痺論》曰:「胞痺者,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」主要病機為膀胱氣化功能失常,導致小腹脹痛、小便不暢之證候。胞痺一詞中「胞」指膀胱,「痺」乃痹阻不通之意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胞痺主要成因有二:
- 寒濕痹阻型:風寒濕邪久客膀胱,使膀胱虛寒,氣化失常。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共同導致膀胱經氣運行不暢。
- 濕熱蘊結型: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阻滯膀胱氣機,影響其氣化功能。此類多見於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厚味者。
《類經》對此有進一步闡述:「膀胱氣閉則水液壅滿,故按之內痛而澀於小便。」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局部症狀:少腹脹滿疼痛,按壓痛甚,小便艱澀不利
- 全身症狀:
- 寒濕型: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沉緊,或見鼻流清涕(膀胱經循行至鼻所致)
- 濕熱型:小便灼熱,色黃赤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診斷要點
- 主症明確:小腹脹痛拒按與小便不利並見
- 經絡辨證:症狀沿膀胱經分布
- 舌脈合參:據舌象脈象辨寒熱屬性
證型分類與治療
1. 寒濕痹阻證
治則:溫陽散寒,化氣利水
代表方劑:
- 腎著湯(《金匱要略》):乾薑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,溫脾化濕
- 巴戟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巴戟天、肉桂、附子等,溫腎助陽
- 金匱腎氣丸:溫補腎陽,助膀胱氣化
加減:
- 寒甚加吳茱萸、小茴香
- 氣滯加烏藥、香附
2. 濕熱蘊結證
治則:清熱利濕,通利膀胱
代表方劑:
- 腎瀝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萆薢、石韋、澤瀉等清利濕熱
- 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車前子、瞿麥、扁蓄等清熱通淋
加減:
- 熱毒盛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
- 血尿加白茅根、小薊
經典理論補充
《醫學入門》指出:「胞痺即膀胱痹,三痹之一也。」將胞痺歸屬於《內經》「五臟六腑痹」的範疇。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論述:「胞痺之病,小便閉澀,少腹疼痛,此膀胱之氣不行也。」
在治療上,歷代醫家強調:
- 治寒濕當「溫而行之」
- 治濕熱當「清而導之」
- 久病及腎者需「標本兼治」
相關鑑別診斷
需與下列病證區分:
- 淋證:以小便頻數短澀、滴瀝刺痛為主,不一定伴小腹疼痛
- 癃閉:單純小便不通,無明顯痹阻表現
- 疝氣:少腹疼痛有牽引感,多與體位相關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