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膀胱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膀胱痺
膀胱痺,又稱胞痺,首見於《內經》。《素問·痺論》記載:「胞痺者,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」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風寒濕邪侵襲下焦,或腎陽不足,膀胱氣化失常所致。亦有因濕熱下注,痹阻膀胱經脈者。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痺在於胞,則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其病在外。」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少腹部拘急疼痛,按壓痛感明顯
- 小便澁滯不利,或伴有灼熱感
- 時覺下腹如灌熱湯之感
- 或兼見腰骶部疼痛
- 嚴重者可出現上焦清涕自流等症狀
證候分型
- 風寒濕痺型:少腹冷痛,遇寒加劇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緊
- 濕熱蘊結型:少腹脹痛灼熱,小便黃赤澀痛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- 腎陽虛衰型:少腹隱痛,腰膝酸冷,夜尿頻多,舌淡胖,脈沉弱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注重辨證論治:
- 風寒濕痺者,當溫經散寒、化濕通絡,可用五苓散加減
- 濕熱蘊結者,治宜清熱利濕、通淋止痛,方選八正散化裁
- 腎陽虛衰者,需溫補腎陽、化氣行水,金匱腎氣丸為常用方
相關經絡與腧穴
本病與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,常用治療穴位包括:
- 中極(膀胱募穴)
- 膀胱俞(膀胱背俞穴)
- 陰陵泉(健脾化濕)
- 三陰交(調理下焦)
膀胱痺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為痺證之一種,其辨證與治療均體現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特色。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闡發,強調虛實辨證與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