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半表半里熱不得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半表半里熱不得臥
概念溯源
「半表半里熱不得臥」乃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明末清初秦景明所著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此證屬不寐症之特殊類型,由邪氣搏擊於心胸半表半里之間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外邪未全入裡,亦未盡透表,稽留於三陽經之表裡交界處,擾亂營衛運行,致使陽不入陰而寢不安。
經絡辨證分型
太陽經半表半里熱證
《傷寒論》太陽病篇所述「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」即屬此型。病發二三日後,邪氣既不在表之皮毛,亦未完全入裡,稽留於太陽經之半表半里層次。主要見證包括:
- 心下閉結如痞滿狀
- 臥起不安,輾轉難眠
- 汗吐下後症狀加劇
- 舌苔薄黃或微膩,脈浮數帶滑
陽明經半表半里熱證
此型特徵在於陽明經氣分熱邪未全入腑,游移於肌肉與腸胃之間。《傷寒論》所謂「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」即含此義。典型表現為:
- 咽燥口乾,渴不多飲
- 身熱汗出而熱不退
- 煩躁難眠,臥則熱增
- 舌紅苔薄黃而乾,脈洪大而躁
少陽經半表半里熱證
少陽為樞機所在,邪客其經最易形成半表里證。《傷寒論》小柴胡湯證之「胸脅苦滿」即屬此類。主要症狀包括:
- 往來寒熱如瘧狀
- 胸脅脹滿不舒
- 心煩喜嘔,嘔後煩不減
- 默默不欲飲食而不得眠
- 舌苔白或微黃,脈弦數
治法方藥
太陽經證治則
主方選羌活沖和湯,此方由九味羌活湯化裁而來,擅解表清里熱。方中:
- 羌活、防風:疏解太陽經表邪
- 黃芩、生地:清半表里之鬱熱
- 甘草調和諸藥,助正氣驅邪外出 臨證若見心中懊憹甚者,可酌加梔子、淡豆豉宣洩鬱熱。
陽明經證治則
治以竹葉石膏湯合知母葛根湯複方。其中:
- 竹葉石膏湯清洩氣分餘熱
- 知母、葛根透熱外達,防邪內陷
- 粳米、甘草養胃生津以助汗源 若煩躁甚者,可加黃連少許瀉心火而安神。
少陽經證治則
以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為基礎方。方義在於:
- 柴胡、黃芩和解少陽樞機
- 梔子、豆豉宣透胸膈鬱熱
- 半夏、生薑和胃降逆以緩嘔惡 兼見口苦甚者,可加龍膽草少許以清膽熱。
病機深論
此證之形成,關鍵在於「樞機不利」。《內經》云:「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」,三陽經各有其樞轉之處:太陽主開,其樞在胸中;陽明主闔,其樞在肌腠;少陽主樞,其樞在脅肋。邪氣侵犯這些過渡區域,既不宜單純發汗,亦不可專事清下,唯和解一法最為切要。
尤需注意的是,半表里熱證與單純表證或里證之失眠的鑑別要點在於:表證多兼惡寒無汗,里證常見但熱不寒或腑實徵象,而半表里證必見寒熱往來、胸脅不舒等樞機不利之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