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色喉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白色喉痺
白色喉痺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屬喉痺之特殊類型,其特徵為喉部色澤蒼白,與常見喉痺之紅腫有異。此病首見於清代《喉科杓指》卷二,載其病因乃「肺胃受寒」,並述其典型症狀為「脈遲身熱,色白不紅」。
病因病機
白色喉痺主要因外感寒邪,內犯肺胃,寒凝血滯,致使咽喉脈絡失養而顯蒼白。寒性凝收,阻遏陽氣,故見脈遲;寒邪鬱而化熱,則見身熱;咽喉局部因寒凝血瘀,故色白不紅,此與風熱喉痺之紅腫焮痛迥異。
辨證施治
-
寒邪外襲證
- 主症:咽喉色白微腫,疼痛較輕,或有緊束感,伴畏寒、脈遲。
- 治法:散寒利咽,活絡解毒。
- 方藥:清咽散(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甘草等)加減,重用辛溫解表之品。若寒邪深重,可選荊防敗毒散(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等)加減,以溫通經絡、散寒透邪。
-
寒鬱化熱證
- 主症:喉色由白轉紅,乾痛加劇,身熱不退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佐以散寒。
- 方藥:清咽散加山梔、黃柏清三焦鬱熱,木通利濕泄熱,生地涼血滋陰,以兼顧寒熱錯雜之病機。
外治法
- 蒸氣吸入:取蘇葉60克煎湯,趁熱以蒸氣熏吸咽喉。蘇葉性辛溫,能散寒開竅,溫通局部氣血,緩解寒凝所致之白痺。
轉歸與預後
若治療得當,寒邪得散,咽喉色澤由白轉紅,疼痛消除,則為向愈之兆;若久治不癒,疼痛持續,需考慮寒熱夾雜或寒深伏絡,當進一步辨證調方。此病貴在早期溫散,防其鬱而化熱,或寒邪深伏成慢性喉喑。
白色喉痺之辨證關鍵在於「色白屬寒」與「脈遲身熱」之寒熱錯雜特徵,與現代醫學之某些慢性咽喉炎、喉部黏膜貧血等症狀或有相通,然中醫治療仍以辨寒熱虛實為綱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