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面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面痧
病名:白面痧,見於清代喉科專著《重刻爛喉丹痧輯要》,屬「喉痧」(丹痧)之特殊證型。喉痧通常分為「爛喉痧」與「白喉」兩大類,而白面痧特指丹痧發病過程中,患者遍身疹出,唯獨面部或鼻部未見痧疹,故民間稱「白面痧」或「白鼻痧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伏陽明:中醫認為面部屬陽明經所主,若熱毒內蘊陽明,氣機壅滯,痧疹不得外透,則面部獨無疹點。
  2. 氣血失和:疹發需氣血暢行以托邪外出。若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或熱毒深重,燔灼營血,導致面部氣血凝滯,痧疹難發。
  3. 濕熱膠結:濕性黏滯,若兼夾濕邪,與熱毒相搏,阻遏肌表腠理,尤易使面部痧疹隱伏不顯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全身症狀:初起憎寒發熱,咽喉腫痛糜爛,肌膚佈滿猩紅色痧疹,壓之褪色。
  • 特徵症狀:顏面或鼻部蒼白無疹,與周身鮮紅痧疹形成鮮明對比,或伴輕微腫脹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絳、苔黃膩或薄白,脈多浮數或滑數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陽明熱熾證
    • 治法:清泄陽明,解毒透痧。
    • 方藥:升麻葛根湯加減,佐以紫草、連翹、玄參透疹解毒。
  2. 氣血兩燔證
    • 治法:清氣涼營,活血透邪。
    • 方藥:涼營清氣湯(《喉痧症治概要》)化裁,配合丹皮、赤芍活血透痧。
  3. 濕熱蘊阻證
    • 治法:化濕清熱,疏利透表。
    • 方藥:甘露消毒丹梔子豉湯,加薏苡仁、滑石分消濕熱。

外治輔法

  • 刺絡放血:於少商、商陽點刺出血,助泄肺胃熱毒。
  • 吹喉藥:選用珠黃散冰硼散吹喉,緩解咽喉潰爛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白喉:咽喉假膜堅韌,不易剝離,面色蒼白但無周身痧疹。
  • 麻疹:疹點先見於耳後頭面,漸次遍佈全身,無咽喉潰爛。

白面痧之關鍵在於「痧伏陽明」,治療需注重透邪外達,兼顧局部與整體,並據病勢深淺選方用藥,以收全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