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黴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白黴苔

白黴苔為中醫診斷學中之重要舌象特徵,指舌面佈滿白色如黴菌般之苔垢,或出現糜爛白點,狀如飯粒散佈。此苔多先發於舌根部,漸次蔓延至全舌,乃病情危篤之徵兆,常見於溫病重症階段。

病因病機

白黴苔之形成,主要因胃中邪熱熾盛,灼傷津液,致津液化腐,濁氣上蒸於舌。其病機核心在於:

  1. 熱極傷陰:陽明氣分熱毒壅盛,火勢燔灼,胃陰大傷,津液被爍而化生腐濁之氣
  2. 濕熱蒸騰:濕溫、伏暑等病邪久羈中焦,濕與熱合,薰蒸胃濁上泛於舌
  3. 正氣衰敗:久病或溫病後期,氣陰兩虛,胃氣衰竭,不能斡旋津液

臨床特徵

  • 形態:苔色白而鬆浮,似腐渣堆積,或如黴斑點點,部分可呈糜爛狀
  • 分布:初起多見於舌根或舌中,繼則擴散全舌,重者延及脣齦
  • 質地:苔垢易剝離,刮之難淨,復生迅速
  • 舌質:多伴見舌質紅絳乾燥,或現裂紋,嚴重者舌面如鏡

證候辨識

白黴苔主要見於以下溫病證型:

  1. 溫毒熾盛證:高熱煩渴,面赤脣焦,脈洪大而數,舌紅苔白如黴
  2. 濕溫濁閉證:身熱不揚,胸脘痞悶,神識昏蒙,苔白黴膩
  3. 伏暑陰傷證:夜熱早涼,五心煩熱,舌絳少津而布白黴

此苔與「白膩苔」有別:前者鬆浮如腐,屬熱極陰傷;後者緻密細膩,多主濕濁內蘊。與「積粉苔」亦異:積粉苔緊貼舌面,狀如粉末,多見於瘟疫初起;白黴苔則顯腐垢之態,預後更險。

治法方藥

針對白黴苔之治療,當急以甘淡養胃為大法,清熱護陰、化濁生津並施:
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合五汁飲加減
    • 薛氏五葉蘆根湯(適用於濕溫穢濁輕證)
  • 藥物加減
    • 陰傷甚者加鮮石斛、天花粉
    • 熱毒熾盛加銀花露、金汁
    • 穢濁重者加佩蘭、野薔薇露

治療需把握「清熱不傷陰,化濁不劫液」之要旨,禁用辛溫燥烈之品。用藥宜輕清靈動,如蘆根、梨汁等甘涼濡潤之品,既清陽明熱毒,又復胃中津液。

此苔出現標誌病情深重,尤須審察舌質變化及苔之消長,以判斷陰液存亡與熱勢進退。苔雖白而屬熱證,乃「熱極似穢」之象,與寒證白苔迥異,臨證不可不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