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黴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白黴苔是指舌面上有一層白色苔垢,覆蓋舌面,不易剝離。白黴苔多見於溫病、濕溫、伏暑等病,多由胃中熱極,津液化腐,蒸騰而上所致。其臨床表現為舌面生白衣或糜點如飯粒,一般先見於舌根部,逐漸佈滿舌面,病屬危重。治療上可急用甘淡養胃之法救治,可使用白虎湯、清暑益氣湯、三仁湯等。預防方面,應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,保持大便通暢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病情會逐漸加重甚至危及生命。食療方面可使用白蘿蔔、生薑、大蒜、陳皮等熬水喝,有清熱解毒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若出現白黴苔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以下是古籍中關於白黴苔的記載:
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:「白苔,舌上生白衣,如飯粒,多由胃中熱極,津液化腐,蒸騰而上所致。」
  • 《景嶽全書》:「白苔者,濕熱之邪,蒸騰於上,津液化腐所成。」
  • 《本草綱目》:「白苔者,胃中熱極,津液化腐,蒸騰而上所致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白苔者,濕熱之邪,蒸騰於上,津液化腐所成。」
  • 《中醫診斷學》:「白黴苔,又稱白苔,是指舌面上有一層白色苔垢,覆蓋舌面,不易剝離。白黴苔多見於溫病、濕溫、伏暑等病,多由胃中熱極,津液化腐,蒸騰而上所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