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喉條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白喉條辨》,亦稱《瑞安陳氏白喉條辨》,乃清代醫家陳葆善所撰之喉科專著,成書於1887年。此書由陳氏未刊稿本《白喉訂正論》刪繁就簡而成,全書一卷,以「條辨」體例分述白喉證治凡十五條,系統闡述白喉之病因病機、經絡傳變及臨證要訣,堪稱晚清喉科文獻之代表作。
一、內容綱要
1. 病原與經絡傳變
陳氏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之旨,提出白喉乃「燥火陽邪」由口鼻內犯,首中手太陰肺經,繼則傳變少陽、少陰。其特別強調足少陰腎經虛損者易感此疾,蓋因「腎為先天之本」,若真陰不足,則燥熱之邪易熾。
2. 診法特色
- 辨脈:以浮數為風火在表,沉細數為陰虛火亢,脈緩弱示正氣已傷
- 察色:白膜佈於咽關者病淺,蔓延至喉底者病深;白而潤澤為邪輕,乾枯如砂皮為陰傷重證
3. 三經分治
- 手太陰證:發熱咽痛,治宜辛涼透表,方用銀翹散加減
- 手少陽證: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,主以小柴胡湯化裁
- 手少陰證:喉間白腐、心煩不寐,當以黃連阿膠湯滋陰降火
二、學術特色
1. 融會諸家
陳氏兼採鄭梅澗《重樓玉鑰》養陰清潤之法、張仲景六經辨證框架,更參酌溫病學派衛氣營血理論,主張「白喉忌表」,反對辛溫發汗,以防劫傷肺陰。
2. 臨證發揮
- 救誤篇:詳述誤汗後傷津之救逆法,如用生脈散益氣生津
- 外治法:創製「吹喉丹」含青黛、冰片等,配合內服湯藥
- 善後調攝:強調愈後宜服三才湯(天冬、生地、人參)復其真陰
三、版本流傳
此書現存清光緒原刻本,後世有1930年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、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校訂本。其將白喉從一般喉症中獨立辨治,完善了中醫喉科理論體系,對後世《白喉全生集》等專著均有深遠影響。陳氏以經絡為綱、證候為目,結合舌脈詳辨陰虛燥火與風熱實火之異,充分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