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八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八屋:中醫食療文化中的八種傳統農作物

「八屋」為中醫典籍記載的八種主要食用農作物,源於古代中華飲食文化與養生理論。這八種農物在中醫學中被視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食糧,各具其性味歸經與養生功效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食療體系。

八屋的兩種傳統分類

1. 《本草注》分類系統

此系統記載八屋為:

  • (性溫味甘,入脾、胃經)— 具有補中益氣、健脾和胃之效
  • (性平味甘,入脾經)— 被稱為「五穀之長」,能健脾補虛
  • (性平味甘,入脾、肺經)— 可分為粳米(偏補)糯米(偏溫)
  • (性微溫味甘,入脾、胃經)— 包括黃粱、白粱等多種
  • (廣義指各類穀物)
  • (性平味甘,入脾、肺、大腸經)— 主要指火麻仁
  • (性味各異,多入脾、腎經)— 泛指各類豆科植物
  • (性涼味甘,入心、脾、腎經)— 主要為小麥

2. 隋代李播《天文大象賦注》分類

此系統具體指:

  • — 分粳稻、糯稻等不同藥用特性
  • — 北方稱「黃米」,益氣補虛
  • 大麥(性涼味甘鹹)— 具消暑除熱、和胃寬腸之功
  • 小麥— 以淮小麥為上品,可養心安神
  • 大豆(黃豆,性平味甘)— 健脾利濕,含豐富植物蛋白
  • 小豆(主要指赤小豆)— 利水消腫,解毒排膿
  • (小米,性涼味甘鹹)— 養腎氣,除胃熱
  • — 包括火麻仁、芝麻等

中醫理論中的八屋應用

在中醫食療學中,八屋的應用基於「四氣五味」理論。糧穀類多為甘味,性質平和,具有「甘能補能緩」的特性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「五穀為養」的養生原則,八屋構成了中國傳統膳食的基礎。

各物性味分析

  • 稻米:粳米偏甘平,糯米則偏溫,前者養胃生津,後者補中益氣但較難消化。
  • 麥類:小麥養心安神(如甘麥大棗湯),大麥則能消食導滯。
  • 豆類:大豆健脾,小豆利水,體現了「同類異功」的中藥理論。
  • 粟米:在《傷寒論》竹葉石膏湯中被用作藥引,取其和胃之功。

中醫典籍中的八屋記載

歷代醫家對八屋多有論述:

  • 《神農本草經》將多種糧穀列為上品,謂其「主養命以應天」。
  • 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強調「安身之本,必資於食」。
  • 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對各類穀物的藥用價值有詳盡分析。
  • 元代忽思慧《飲膳正要》系統記載了各種糧穀的養生食療方。

八屋的應用體現了中醫「藥食同源」的基本理念,這些農作物既是日常主食,又可根據其性味特點用於食療養生,構成中醫營養學的物質基礎。不同穀物的配伍應用,如八寶粥等傳統食方,展現了中醫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