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八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八衝穴
八衝穴,又稱八風穴,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經外奇穴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。此穴組位於足部,具體位置在足十趾之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,左右兩足共計八穴,故稱「八衝」或「八風」。
定位與取穴
八衝穴分佈於足背,每足四穴,共八穴。取穴時,於足五趾之間,當趾蹼緣上方凹陷處,赤白肉際之位置即為該穴。臨床應用時,可令患者仰臥,舒展足趾,於趾縫後約一分(約0.1寸)處定位。
主治功能
八衝穴為治療足部疾患及風邪相關病症之要穴,主要功效如下:
- 腳氣病: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此穴可灸治「腳氣初得腳弱」,即下肢腫脹、麻木無力等證,尤適用於濕邪流注足部之證候。
- 下肢痹證:對於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之足膝疼痛、屈伸不利,針刺八衝穴可通絡祛風、散寒除濕。
- 熱病:八衝穴亦能清瀉熱毒,古代醫家曾用於治療足部丹毒、熱痹紅腫等陽熱之證。
- 鎮痛作用:現代針灸臨床中,此穴組常配合其他穴位,用於緩解痛風性關節炎、足趾拘攣等局部疼痛症狀。
操作方法
八衝穴可施以針刺或艾灸:
- 針刺法:直刺0.3~0.5寸,得氣後留針15~20分鐘,手法以捻轉瀉法為主。
- 艾灸法:以艾條溫和灸每穴5~10分鐘,適用於寒濕痹阻之證。古籍強調灸療對腳氣初期具速效,所謂「使速灸之」。
理論淵源
八衝穴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上病下治」與「局部取穴」之治療原則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,足部為足三陰、三陽經交錯之處,八衝穴所在區域涵蓋肝、脾、胃等多經脈氣血匯聚,故能調節多經功能。曹氏(疑為魏晉時期醫家曹翕)將其命名「八衝」,應取其「衝要」之意,喻此穴組為祛風邪、通氣血之關鍵。
八衝穴雖為經外奇穴,然其臨床效用明確,迄今仍為針灸治療下肢疾病之常用選穴。其與正經穴位之協同運用,進一步擴展中醫外治法之治療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