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艾卷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艾卷灸

艾卷灸,又稱艾條灸,為中醫灸療法之一,屬外治法範疇。其法以特製艾條點燃後,懸置或移動於人體經絡穴位之上,藉艾火之溫熱與藥性,刺激腧穴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達到防治疾病之效。

艾卷灸之核心在於「艾」與「灸」的結合。艾草性溫,味辛微苦,歸肝、脾、腎經,具有溫經散寒、扶陽固脫、消瘀散結之效。製成艾卷後,燃燒時熱力溫和滲透,能深入肌腠,激發經氣運行。灸法則依操作方式分為兩類:

  1. 懸灸(懸起灸):手持艾條,對準穴位保持固定距離,不觸及皮膚,以溫熱感為度。此法適用於需長時間溫煦之虛寒證,如脾胃虛弱、風寒濕痹等。
  2. 雀啄灸:艾條如雀鳥啄食般上下移動,或迴旋繞行於穴位周邊,使熱力均勻擴散。多用於局部氣血瘀滯或需較強刺激之病症,如痛證、癰疽初起等。

艾卷灸之臨床應用,首重辨證選穴。如灸「足三里」可健運脾胃,灸「關元」能溫補下焦元氣,灸「大椎」可疏風散寒,皆依病機與經絡理論靈活運用。此外,艾卷灸亦可結合藥艾條(如加入肉桂、乾薑等藥末),增強溫通或引經之效。

此療法源遠流長,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明代《醫宗金鑒》更詳述其操作方法與適應症,成為中醫外治重要手段之一。其效在於以火助陽,以艾通脈,使陰陽調和而疾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