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學、撰、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在中醫典籍的編撰傳統中,作者署名常伴隨特定用字,這些字詞不僅反映著述性質,更蘊含中醫文化特有的謙遜精神與學術脈絡。以下詳解三種關鍵著述用語:
「學」字之義 在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注疏本中,常見「某某氏學」的題署。此「學」字源於儒家「述而不作」傳統,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自序所言「勤求古訓,博采眾方」,明代醫家吳崑註解《素問》時亦署「吳崑學」,實質為系統性編次古醫理。這種表述既有「傳承先賢之學」的師法意味,亦暗合《周禮》「醫者,稽古之道」的職業倫理。清代考據學家顧炎武曾指出,宋元醫案凡冠「學」字者,多為整理前代散佚脈訣而成。
「撰」體之辨 「撰」字用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《外臺秘要》等集成性醫著,強調作者的創見統整。如唐代王燾《外臺秘要·自序》明言「撰成方書四十卷」,其特點在於醫家將臨證經驗與理論創新體系化。值得注意的是,隋唐時期「撰」與「著」始有區分,《隋書·經籍志》將《黃帝八十一難經》歸為秦越人「撰」而非「著」,正顯示其為基於古醫經的系統詮釋。
「輯」書之術 清代考據學影響下的輯佚工作,如孫星衍輯《神農本草經》,實為中醫文獻學的重要實踐。其法度嚴守《漢書·藝文志》「醫經者,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」的學術框架,從《證類本草》中鉤沉佚文時,需依四氣五味、君臣佐使理論重建目次。乾嘉時期日人丹波元胤《醫籍考》記載,僅《本草經》輯本就有七種異文,各本對「上藥養命」等關鍵條目的輯錄差異,正反映輯佚者對經方理論的不同理解。
此三類著述方式,實構成中醫學術傳承的立體維度——「學」重師承脈絡,「撰」主體系建構,「輯」專文獻復原。元代滑壽《讀素問鈔》所謂「三法並用,醫道乃彰」,恰說明傳統醫學知識的積累,正是透過這些嚴謹的著述形態得以延續。從馬王堆帛書到敦煌醫卷,這種文本生成機制,保障了岐黃之術歷代雖經戰亂散佚仍能薪火相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