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獸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獸響

「獸響」一詞,泛指專司治療牲畜疾病的醫者,屬中獸醫範疇。其起源可溯至先秦時期,《周禮.天官》已記載「獸醫」一職,主掌「療獸病,療獸瘍」,即醫治牲畜內科與外科疾患。歷代醫家對獸醫之術多有發展,形成獨特理論體系,並結合中醫陰陽五行、經絡氣血等學說,應用於馬、牛、駝等大型牲畜之診療。

典籍與理論基礎

中獸醫典籍以《安驥集》為早期代表,相傳成書於唐代以前,後經賈誠重校,內容涵蓋馬匹疾病診治與方藥應用。至明代,喻仁、喻杰兄弟撰《元亨療馬集》,更系統性整理馬病治療,並附《牛經》、《駝經》,擴展至其他牲畜。此類醫書多援引中醫理論,如以「五臟六腑」對應牲畜生理,並提出「六淫」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為致病外因,強調「辨證施治」原則。

診療特色

中獸醫診法沿襲中醫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,而因牲畜無法言語,故更重「望形色、察口吻、觀二便」等法。如《元亨療馬集》載「馬病三十六起臥」,透過觀察馬匹姿勢、呼吸與排泄物,辨別寒熱虛實。治療手段則包括:

  1. 針灸:循經取穴,如馬之「巴山」、「蹄頭」等穴,用以通經活絡。
  2. 方藥:依證型選用草藥,如熱證用黃連、寒證用附子,並發展出「馬錢子散」、「洗心散」等專方。
  3. 外治法:如燙烙、敷貼,處理瘡瘍或筋骨損傷。

理論與中醫之聯繫

中獸醫理論深度融合中醫思想,如將馬匹肝病歸因於「風木偏亢」,治療上柔肝息風;牛病多從脾胃論治,因「牛屬土,脾胃為後天之本」。此外,亦重視「氣血津液」平衡,如駱駝長途跋涉致「津虧」,宜滋陰生津。此類辨證框架,顯見與人體中醫之互通性。

中獸醫「獸響」一脈,不僅保存古代醫術精髓,更體現中醫理論適應於不同物種之靈活性,成為傳統醫學中不可或缺之分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