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法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法醫學與中醫典籍考源
法醫學在古代中國的發展與司法檢驗制度密切相關,其理論與技術往往融攝中醫診斷學與解剖知識。早於《禮記.月令》即見「瞻傷」「視折」「審斷」之記載,反映周代已有以體表傷痕鑑別為核心的司法驗傷程序。此種「體表病理學」觀察法,實與中醫「望診」理論互通,皆強調透過外部徵象推斷內在損傷機制。
五代和凝父子所撰《疑獄集》(951年)被視為現存最早系統性法醫專著,其內容已涉及屍斑變化、腐敗徵兆等現象觀察。至宋代,司法檢驗制度趨於嚴密,鄭克《折獄龜鑑》(1200年)運用「五聽審案」結合傷口形態分析,暗合中醫「形神合一」觀念;而萬榮《棠陰比事》(1213年)更收錄多例以中醫毒理學判斷砒霜、烏頭中毒的經典案例。
南宋官修《檢驗格目》與《檢驗正背人形圖》首創標準化驗屍文書,其中「人形圖」標註致命三十六處要害,實脫胎於中醫「致命穴」理論。此類穴道定位,可溯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氣穴」學說與唐代《明堂人形圖》傳統,將經絡系統應用於外傷鑑定。
集大成者當推宋慈《洗冤集錄》(1247年),其法醫技術深植中醫理論土壤:
- 屍溫變化觀測參照《內經》「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」學說,建立死亡時間推斷法
- 骨傷鑑別採用「相骨術」結合《傷科補要》之骨骼定位
- 毒物檢驗運用中藥「銀釵驗毒法」,並記載水銀、斷腸草等二十餘種毒物之中醫解毒方案
- 縊死分析引用《諸病源候論》「脈絡急則引喉」之病機解釋索溝形成
該書更首創「蒸骨檢驗法」,以醋薰蒸骨骼顯示裂痕,此術與中醫「骨蒸」理論及藥物揮發特性認知相關。明代《律例館校正洗冤錄》進一步融入《醫宗金鑑》正骨手法,形成「檢骨圖說」系統。
此學問東傳後,日本《無冤錄述》(1768年)、朝鮮《新註無冤錄》(1796年)皆保留以中醫五行理論解讀屍變現象之特色,如「面青屬肝風動」「屍冷發黑為腎水竭」等論述,彰顯傳統法醫學與中醫藏象學說的深刻連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