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巫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巫醫
巫醫,為古代以畫符、唸咒等仪式結合部分藥物療法,透過驅逐鬼神祟害以治療疾病的職業者。其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時期(約公元前16世紀至前256年),當時社會生產力逐漸發展,掌握特殊知識與技術的「巫」階層隨之形成。巫不僅主持祭祀、傳達鬼神旨意,亦兼職治病,並常輔以歌舞儀式,展現其溝通人神的角色。在早期社會中,巫醫多服務於統治階層,如甲骨文記載商王常透過巫卜治療疾病,反映巫術與醫療的緊密關聯。
巫醫的技術與實踐
- 巫術療法:
以符咒、祝由(祈禱咒术)、祭祀為主,認為疾病源於鬼神作祟或邪氣入侵。例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變氣,可祝由而已」,顯示早期醫巫並行的傳統。巫醫亦可能運用特定草药或物理手段(如艾灸、刺血),但其核心仍是神秘主義的儀式行為。 - 社會地位演變:
春秋戰國後,隨醫學理論(如《黃帝內經》的陰陽五行學說)與技術發展,專業醫者(如扁鵲)開始批判巫醫的迷信成分。扁鵲明确提出「信巫不信醫者,六不治」的觀點,標誌醫巫分離的趨勢。然而,因古代民間醫療資源匱乏,巫醫仍在邊緣地區或特定文化中長期存續,甚至與中醫草藥學交互影響。
中醫視角下的巫醫地位
傳統中醫理論逐漸將巫術邊緣化,轉向以「辨證論治」為基礎的理性醫療體系。《周禮》已將「巫祝」與「醫師」分職,而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等文獻進一步強調醫者需「知病之所在」。即便如此,部分祝由術仍被中醫吸收,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記載以符咒配合藥物治療「邪祟」。此類殘留反映古代醫學過渡期中,理性與神秘並存的歷史現實。
巫醫的存在,實為人類醫學發展的原始階段縮影,其興衰亦體現中醫從巫術崇拜走向經驗科學的歷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