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煉丹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煉丹術

煉丹術乃中國古代以礦物、金屬及草藥等為原料,通過特定火候與程序煉製丹藥之技法,其不僅為中醫藥學特殊製劑工藝,更被視為近代化學之先驅。此術肇始於周秦時期,首創藥物昇華提純之法,較西方早了近千年,後於唐宋時期經絲路西傳至阿拉伯,再輾轉影響歐洲煉金術發展。

中醫理論基礎
煉丹術核心思想溯及《周易》陰陽五行學說,結合道家「天人合一」理念,認為金石之不朽特性可通過「爐鼎乾坤」轉化為人體所用。東晉葛洪《抱朴子》詳載「金液丹」「還丹」等配方,提出「假外物以自堅」的藥理觀點,即以礦物藥穩固臟腑精氣。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更將煉丹術系統化,區分「伏火法」「飛昇法」等技藝,強調配伍中君臣佐使的平衡。

製藥技術分類

  1. 外丹術:以金石為主要原料,如硃砂(HgS)、雄黃(As₂S₂)等,經「水飛法」去除雜質後,以泥釜密封加熱,使藥物產生相態變化。《道藏》記載的「紅升丹」(氧化汞)與「白降丹」(氯化汞)即為經典外科用藥,具去腐生肌之效,至今仍用於瘡瘍治療。
  2. 內丹術:演化為氣功導引學說,以人體為鼎爐,精氣神為藥物,透過內煉結丹的養生理論,實已脫離實質製藥範疇。

歷史評價與演變
煉丹術雖因追求長生而衍生謬誤,但其技術積累對中醫影響深遠:

  • 首創化學製劑方法:如「輕粉」(甘汞,Hg₂Cl₂)的製備技術,開創藥物純化先河。
  • 劑型創新:煉丹過程中發現的結晶化技術,直接啟發後世丸、散、膏、丹等劑型發展。
  • 藥理認知:唐代已出現「金丹毒發」記載,促使醫家轉向植物藥配伍研究,宋代《蘇沈良方》即批判金石藥過用弊端。

現代中醫視煉丹術為製藥工藝遺產,其外用丹劑如「紫雪丹」「至寶丹」仍被納入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,而內服金石類丹藥則因重金屬毒性問題,僅存文獻研究價值。